《书谱》作为书论和书法双绝的巨构,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耀眼的地位,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作品 。孙过庭把“二王”的笔墨精华熔铸一炉,把“二王”那极尽变化的姿态和诡异的转笔之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把草书推向了一座高峰,把“二王”风神传向后世,奠定了自己在书法史上的不朽之名。在学习《书谱》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品读那书论妙句,更一次次迷醉于博大的书艺之中。去临习,去思考,去探究。 高山巍巍难攀至顶,我只采撷几朵小花以慰问道。
一、线面接合。《书谱》中最突出的是笔法的精妙,孙书大多似信笔书来,流畅自如,那精妙的线条运笔直出,劲健而爽利。如“性”、“者”、“涯” “十”“理”、“嗟”、“乎”、“养”、“学”、“而”、“方”等字,都重视中锋的运笔,讲究行笔流畅而无丝毫松懈,转折处似彩带翻舞,连续不绝;有些地方纤细如游丝而气息却十分贯通;既有法度而又不为法所囿,转折要自然而无拖泥带水的现象,信手之间,妙不可言,显示了孙过庭对于书法线条的高超驾驭能力。
与大量流美和爽健的线条相比,孙书中善于用侧锋去造面,或铺毫直下,或运转侧锋,写出了宽博而丰润之面,似方似角,或正或斜,不一而定。但那运动的墨块,都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衬托着精妙绝伦的线条。生动和沉着相互映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绝”、“诱”、“当”、“屈”、“断”、‘消”、“息”等,大小参差,姿态奇出,线与面的结合,加重了通篇字的分量,不用过分多的流畅的线而使通篇失之于浮滑,有很强的力度之美。
二、拙巧相生。《书谱》用笔得王书真谛,多数地方字字独立、笔断意连,气韵贯通,不仅用笔精妙,结体也平中离奇,奇中含巧。正如其所述:“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谱中所书大多行笔轻灵,提按自如,结体因势造形,自然舒朗,不落俗套,姿态大方而不拘于一点一画,极尽巧妙之能事。如“性”、“者”、“理”、“嗟”、“方”、“明”、“焉”等字,灵气十足,形神俱备,充分体现了孙过庭的书写技巧。
但是,孙过庭也深知,一幅字中若只有灵动的用笔和神采飞扬的结体是不够的,要想展现书法的丰富内涵,不仅要巧,而且要在巧中寓拙,正如大智若愚之人,拙巧相生,自见真谛。因此,孙书中大胆地夸张、强化结体和用笔,去追求生涩之美、凝滞之态,用中锋取妍,用侧锋取朴;去造势而不呆滞,转折处裹携风雷,铮铮如有声,方折求劲而不生硬,含力美而蕴意趣。如“绝”、“屈”、“必”、“之”等,拙巧相生,使读者体会到笔法的精妙、气息的博大。
三、快慢相间。草书的风貌往往是靠行笔的速度来表现,行笔快可见飞扬之态,行笔慢可见凝练之气。线与面,拙与巧各种形质都是要求不同的行笔速度,在孙过庭的书法中,他恰当地把握了行笔的快慢。线条爽利、流畅自如的中锋运笔大多行笔速度较快。它给人的是一泻千里的畅快和运用灵活的轻捷;如“之理”、“有”、“而不能”。“而能者也”、“可明焉”等,迅急之气可见一斑。
还有一些就属于行笔稍慢的字,因为要表现出使转,要把用笔的凝重之气表现出来,故尔需要把速度放慢。如“绝”、“鄙”、“嗟”、“乎”等字,拙朴之感和凝练之气充斥其中,有苍茫,有精巧,但这都是要用心去营构的,故尔有停顿之迹在其中。快慢相间打破了均衡,在时间上为创作者营造了施展才华的思考和激扬的余地,更利于草书的形式和内涵的表现,《书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有墨迹《书谱》传世。
孙过庭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