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实习生 申孟杰
本报通讯员 宋 粲
他们是一个优秀的群体,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用自己的技术和真诚赢得了广大患者的爱戴;他们是一个奉献的群体,虽然已经办理了离退休手续,却依然接受医院的邀请,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就是在市人民医院离退休后又重新被返聘的老专家们。多年来,他们用自己对医疗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对广大患者的关爱之情,在各自的岗位上绘就了一幅幅“莫道桑榆景暮,晚霞分外绚烂”的美好画卷。
信赖的是精湛医术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所以作为我市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这里离退休的老专家无论在学术理论上,还是在临床经验上,可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他们从医多年,深深懂得“以技养医”的重要性,紧紧抓住医疗质量不放松,在治病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提升技术。尤其在处理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患者时,这些离退休的老专家们更是有着独到的临床经验。
杨斌退休前担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大区主任,退休之后,每到他坐诊的时候,神经内科专家的诊室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位老大爷说:“这么多年了,我经常来找杨医生看病,他的技术我最信得过了。”而每当看到这么多候诊的患者,杨斌的眼中也总是流露出浓浓深情。“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赢得患者的信赖,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实在离不开这些信任我的患者,每天能看到他们,也是对我最大的安慰。”说起重新走上岗位的原因,杨斌真诚地说。
据了解,市人民医院目前返聘的离退休老专家有34位,其中像杨斌这样在门诊坐诊的老专家有20多位,每天专程前来找这些老专家看病的患者有100多位。
更让人敬佩的是,市人民医院的离退休老专家们并没有因为年事已高和患者的信任就“吃老本”,而是在原有医疗技术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医学研究,收集各类疑难病例,不断攀登新的技术高峰。正因如此,市人民医院院长李全民欣慰地说:“这些老专家,都是市人民医院的宝贝啊!”
赞叹的是崇高医德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医德医风是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不变、常抓常新的主题,而患者的信赖就是医院为之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多年来,市人民医院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专家们始终将医院发展之源牢记心中,树立以人为本、医术为根、医德为魂的思想,以无私奉献感动着身边每一位医生和患者,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不断进步。
不久前,家住博爱的杨大爷专程来到市人民医院专家门诊,他这次来不是为了看病,而是找一位特殊的“老朋友”。原来,多年前,杨大爷因为冠心病住进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由于家里比较困难,时任该科主任的高玉林给了他不少帮助。直到今天,提起往事,杨大爷仍激动地说:“如果不是高主任慷慨帮助我、悉心照顾我,我恐怕就活不到今天,他不仅是一名好医生,还是我的好大哥。”对此,高玉林却说:“是每一位患者充分的信任,才让我能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们才是我的亲人。”
据了解,在市人民医院,每一位离退休老专家都有许多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患者,而这也正是市人民医院拥有良好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正如一位患者所言:“这些老专家代表着市人民医院广大的医护人员,从他们的身上可以反映出市人民医院“一切从患者出发、一切为了患者”的医德医风。”
留下的是奉献精神
对于市人民医院,这些老专家们会把其当作是自己奉献和奋斗了一辈子的“家”。为了这个“家”,这些老专家们拒绝了其他医院一次又一次的高薪聘请,在市人民医院尽职尽责奉献余热。
前不久,一家医院的负责人找到了市人民医院离退休老专家杨茂贞,通过各种途径劝说杨茂贞到他的医院工作,甚至开出了“看一个病人给三百元”的待遇。但是,面对对方的再三邀请,杨茂贞只说了一句话:“我以前是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以后我还是市人民医院的医生,我一辈子都是市人民医院的医生。”2007年,到了退休年龄的泌尿内科主任刘予平接到了多家医院的高薪聘请。面对这些邀请,刘予平经过一番思考后毅然拒绝,决定继续在市人民医院发挥余热。“我舍不得这个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舍不得一起工作的同事,更放不下信任我的那些患者。”刘予平平静地说。
在选择继续为市人民医院发挥余热的同时,这些离退休老专家们还主动承担着“传帮带”的任务。神经内科创始人李树林已经在市人民医院工作了几十年,如今仍在专家门诊坐诊的他,还经常到科室看看那些自己带过的学生。他动情地说:“神经内科已经发展了几代人,每一代人都是优秀的,看着神经内科有现在的成绩,我很欣慰,也很高兴。”
杏林晚霞分外红。在市人民医院离退休老专家团队奉献精神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医护人员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继续抒写着市人民医院厚德、仁爱、博医、精勤的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