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他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农村青年,如今,他固定资产超过数百万;25年前,他是一个寻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残疾人,如今,他成为年纳税40多万的成功企业家;25年前,他是一个不断尝试力求创业的普通人,如今,他致富不忘乡邻。他就是我市王召乡东王召村的村支书申长明。
艰难中创业
现年58岁的申长明是王召乡东王召村的村民,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右腿残疾。读高中时,离家十几里的路程,申长明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他没有叫苦叫累,没有向命运低头。高中毕业后,申长明考入了焦作技校机械制造专业,三年的理论学习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在经历无数次找工作碰壁的经历后,申长明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他在家人和朋友的资助下,开了一家五金商店,同时购买机械制造专业的书籍自学,挤出时间参加技能培训,以提高自身素质。由于申长明重信誉、善经营,几年的商海打拼也小有成就。
1998年,申长明看准了造纸机械行业的发展商机,拿出所有积蓄在市郊创办了造纸机械厂。他多方筹措资金、四处求访贤才,终于,几个月后,第一台造纸机成功下线,申长明淘来了第一桶金。为了尽快打开销路,他拖着残疾之躯,北上吉林、南下海南推销自己的产品。其间,为节省费用,他饿了以方便面充饥,困了以车为床。申长明用自己的艰辛换来了几百万元的客户订单。企业发展也由此进入了黄金时期。
2003年,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污染企业,关停了多家中小造纸厂,这对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申长明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面对企业严峻的生存形势,申长明没有退缩,他决定迎难而上。经过多方考察和对市场的冷静分析,2005年申长明在东关村成立了东森造纸机械有限公司。他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用于购进新的生产设备,对企业产品进行升级换代;高薪聘请技术研发人员,研发新的造纸机械产品。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为企业发展赢来了生机。
2008年东森集团成立了,申长明终于度过了难关。
致富不忘本
致富后的申长明时刻惦记着生养自己的村庄。于是,他下定决心回村竞选村官。2008年的村委换届中,申长明以高票当选了东王召村的村主任,2011年连任后成为村支书。
上任后的申长明面对着村里脏、乱、差,无任何集体收入的现状,郑重做出承诺:做一届义务主任,将国家给的工资全部用于困难户,另外拿出五万元作抵押,若三年内村里无变样,抵押金充公。承载着这样的抱负与信念,申长明在上任一年半的时间内,使东王召村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将村里的废弃地进行规划,整合出150亩土地,投入近50万元,在沁陶路南建起了工业园区、畜牧养殖区和商业一条街。目前,已发展企业5家、养殖户6家、门面房48间,安排就业人员约200人。除此之外,申长明将沁河滩的2个沙场对外出租,仅此两项,如今每年收入30万元。
2008年和2009年,申长明还积极争取到国家补助加上村民自筹的资金和村里的集体资金,翻修了村里的教学楼、整修了6道街、新修5条路、硬化水泥路19000平方米,并配备了路灯……群众们编起了顺口溜:“水泥路、平又平、能排水、有路灯、白天黑夜一个样,东王召村像县城,主要感谢村干部,为民作了大工程。”
民生工程解决了,申长明又开始为村里的老人挂心了。3年来,他大约花费2.5万元为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做体检,并向他们送去保暖物品。
当笔者为此感动时,申长明憨厚地笑了:“是党的好政策让我富了,我现在的心愿就是想让全村530户老百姓都富起来,走上小康路,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誓言啊!”
作为商人,申长明是成功的,作为村官,他更是受人尊敬的,他致富不忘乡邻的事迹感动着东王召村的每个村民。
通讯员 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