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身份的差距必然能够在收入方面得到镜像体现,这似乎是天经地义、毋庸辩驳的道理。然而,近日一份份令无数白领羡慕不已的泥工、搬砖工日工资表,割裂了身份与收入间“天然”的纽带,巨大的感情落差在众多高层次人才内心油然而生。
“羡慕嫉妒恨”要不得,农民工拿“高薪”,一切都是由市场那双看不见的手造就。国家统计局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调查发现,我国农民工收入的中位值为2000元,其中近六成农民工的收入高于2000元,另有5.7%的农民工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市场经济让一切待价而沽,薪金的多少是劳动力市场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基本体现。职业层次的高低贵贱亦是由市场规律沉淀后,才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固化的形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无高低,身份无贵贱,高薪遵循着一条朴素的原理:物以稀为贵。
我国经济是否迈进“刘易斯拐点”尽管有待争论,但无法回避农民工“有效劳动力”供给紧缺的现状,极度饥渴的市场必然成为撬起农民工“高薪”的杠杆。
长期以来,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以掌握知识技能的绝对话语权充实到社会生产诸领域。他们是人力市场的稀缺资源,对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无可替代。这也决定了特殊时期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社会地位。然而,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青年人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择业观念,而高等教育的普及更使青年人对“粗活”避而远之。当重体力劳动岗位和劳动力供求严重倒挂时,工资自然水涨船高。特别是优秀的农民工,既有强健的体格、过人的毅力、踏实的作风,又有娴熟的技艺,工资理应更高。如泥工队长日工资350元、优秀搬砖工月薪7000元这样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力气的农民工拿“高薪”,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将21岁和22岁的高校毕业生与同龄的农民工工资分布进行对比后发现,后者的平均工资水平甚至略高于前者。对此,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分析说,随着大学毕业生供给增多和青年农民工数量减少,—部分青年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能,较好地满足了中国制造业发展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极具就业竞争力。
尽管如此,还是鲜有人愿意和农民工进行身份互换。另外,我们还需要明确的是,泥工、搬砖工“高薪”并不代表农民工阶层整体“高薪”。在大多数农民工工资还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同时,他们还在承受着尊严缺失、身份焦虑、保障乏力、家庭负担过重、对城市缺乏归属感等诸多事关生存的根源性问题。
其实,农民工“高薪”现象佐证了我国收入分配关系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正在走上成熟的道路。而接下来,从政府层面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完善工资制度,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工资性收入还任重道远。
公众,尤其是青年人,应该以人力资源市场的逻辑思考问题;“上学无用论”只是我们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学历光环的过分留恋,企业终不会为个人的教育投资去埋单。郁闷时发发牢骚可以,脚下的路还得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