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贾小双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听说武陟县残联在县体育场举办宣传活动,肢体残疾的慕福光一大早就赶到体育场,忙前忙后作准备、发传单。尽管天冷风大,慕福光却满腔热情。“不是残联帮忙,我可能还一直窝在家里呢。”面对记者,腼腆的慕福光心存感激地说。
慕福光是武陟县嘉应观乡南贾村人,因肢体残疾,初中毕业一直待业在家,几年前,一场意外交通逃逸事故又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慕福光家的困难引起了嘉应观乡残联的关注,今年2月份,乡残联负责人和南贾村残疾人专委慕建设专门到慕福光家中了解情况,积极帮助他寻求出路。通过乡残联的多方协调,县残联教就部决定让慕福光参加今年市残联举办的实用技术风味小吃培训班学习。
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学习,慕福光结业了,由于他踏实肯干,当即就被武陟县一家酒楼接纳,月薪1200元,以后每月加一次薪。慕福光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现在,慕福光的月工资已经涨到将近2000元,他的母亲每次提及残联总是夸赞:“当今政府真好!残联给了俺孩一条活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