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本报通讯员 红 星 陈 芳
这两天,修武县文物博物馆原馆长杨天亮成天笑眯眯的,大伙都说他是喜鹊登枝。
哪能不喜呢?
他在竹林七贤学术研讨会上成为热点人物,备受关注。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那可是群英荟萃、高手如云,我在专家面前真有点班门弄斧呀。”说起11月24日参加中国·云台山第四届竹林七贤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事,杨天亮很自豪。当天,作为“土专家”,他在研讨会上作了长达1小时的发言,引起了来自海内外包括中国社科院专家的强烈关注。
“我的底气从哪儿来?来源于家乡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源于对修武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老杨一说起修武历史文化,就关不住话匣子了。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凭着20余年的文物考古经验,他对修武的历史文化了解得够深。去年,从馆长岗位上退下来后,老杨依然闲不住,三天两头往百家岩跑,深入挖掘竹林七贤文化。今年9月份,他意外发现了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两通唐代碑刻。如获至宝的老杨大量翻阅文献资料,把拓来的碑文作了整理,这才有了研讨会的精彩发言。专家称其发言有新发现、新观点,非常有研究和借鉴价值。
老杨的乐呵有底气: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修武历史文化开发传承更给力。
“这不仅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我们文化人的大喜事。今后,文化人将会更加有作为,修武的文化旅游融合也大有可为。”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关内容,老杨激动不已。
“作为云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的一部分,历经沧桑的百家岩正在综合开发,将为修武山水旅游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起源于竹林七贤的休闲养生文化可以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传播。”
老杨说,想到千年古县要借助党的十八大的东风和本身厚重的文化打响文化品牌,让文化和旅游更好地融合发展,他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