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杜玲 通讯员张燕、李新、黄新杰)今年年初以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大局,牢牢抓住实施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契机,以构建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公共就业创业等服务为目标,坚持市县联动、统筹推进、试点先行、示范引导,大力开展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以下简称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
此项工作自今年7月全面启动以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原定分三批今年12月底完成的年度建站任务,仅分两批提前于11月30日全面完成,全市1826个行政村村村设立了人社服务站,破解了城乡群众就业创业不均等、不平衡、不公平以及服务体系不完善、人员流动不顺畅等难题,基本形成了全市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的大格局,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受到人社部、省政府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
高度重视 认真部署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工作,坚持把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作为工作切入点,摆上重要位置,纳入议事日程,全面作出部署。市委书记路国贤,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建军,副市长贾书君等市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深入调研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市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的实施意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的一项中心任务,作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自我加压,精心运作,克难攻坚,理出“抓两头带中间,先试点再推开”的思路,提出到9月底建站100个、11月底建站1000个、12月底全部建成的目标,并实行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倒排时间节点,强力推进实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焦作市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的意见》,把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给予支持。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强化措施,作出安排,全面落实。修武县等县市区政府专门制订了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促进了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工作的开展。
明确标准 分类指导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调查摸底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建立完善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的意见》,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建站标准,即统一名称标志、统一办公设施、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服务场所、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制度流程、统一工作内容、统一信息管理。在具体实施中,本着“实事求是、便民实用”的原则和“总体上让群众在家门口得到人社服务”的要求,将全市1826个行政村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新型农村社区,比照城市社区进行高标准建站,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做到“八个有”,即有较大的电子屏幕、有宽敞的办公场所、有先进的办公设备、有完善的服务功能、有健全的工作制度、有规范的服务流程、有专职的工作人员、有专门的工作经费;二类是中心村和较大的行政村,面积在20平方米至50平方米,做到“七个有”,即有一台办公电脑、有一台打印设备、有一张办公桌子、有一把办公椅子、有一套工作制度、有一名工作人员、有一定工作经费;三类是小村庄和边远山村,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合理建站,要求具备“五个有”,即有一张桌子、有一把椅子、有一台电视机、有一个话筒、有一名人员。为确保建站标准不走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督察验收组,深入各县市区进行督察、指导,对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情况进行逐项验收,努力实现建站规范化、科学化。
上下联动 资源共享
建设村级人社服务站,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必须有市县作为龙头支撑,有信息化作为连接纽带。为此,该局本着“发挥优势、共享资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指导思想,创新载体,提高效率,在市一级,积极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龙头”建设,在市人才交流中心、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集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创业信息、贷款支持、场地服务、社会保险、劳动维权于一体的“一条龙”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与市委组织部、焦作网通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网通公司的通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建站成本;开发公共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加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行发布,所采集的就业创业信息直通至村,让群众在家门口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将逐步实现村民在家门口网上申请、网上求职、网上面试、网上认证、网上签订劳动合同。
示范引路 分步推进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认真组织学习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以及个别先进地区做法的基础上,既注重建站工作的顶层设计,又注重发挥基层的创造性,做到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在全市先行选取100个行政村作为示范村,高标准建设人社服务站,起到引导作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韩明华等班子成员,多次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基层督察指导、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建站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该局先后两次组织召开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现场会,由市县两级政府、组织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村级人社服务站站长参加,参观学习、观摩交流。同时,在市人才交流中心、市人力资源市场首批挂牌职业指导师,对求职者进行就业创业现场指导,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全系统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报名参加全国职业指导人员资格培训和考试,认真学习《职业指导人员国家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程,按时参加专家辅导、专题培训、知识测试、资格考试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指导能力。通过观摩交流和学习培训,基层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干有方法,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建站速度大大加快,工作劲头明显增强。尤其是十八大召开后,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进入快车道,原定11月底建站1000个,实际全部建成,行政村建站率达到100%。解放区于10月底全面建成村级人社服务站并投入使用,还设立了综合培训室、就业服务议事园、就业服务图书室、就业维权室等项目,拓宽了人社服务站渠道。
完善机制 有效运行
在建站工作中,该局既抓量的扩大,又抓质的提升,从建站伊始,就注重研究建立村级人社服务站的长效运行机制。一是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实行建站费用村里负担、市县乡三级补助的办法,其中所需信息化资金由市级就业资金扶持,人员待遇和工作经费由县乡两级财政统筹解决。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800万元,用于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启动扶持,并积极争取省级有关资金的扶持。二是建立奖罚工作机制,建立季度通报、半年考核、年终总评、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运行机制,实行市级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当龙头、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村级人社服务站为基础的运行机制,保障了村级人社服务站正常有效运转。四是建立用人机制,采取民主推荐的办法,选配村级人社服务站站长和协管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聘用上岗。
村级人社服务站一建立,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许多群众在家门口得到了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感到办事更加方便快捷了。孟州市赵和镇苏庄村的刘春香是返乡农民工,在村人社服务站宣传栏看到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后,经村人社站和镇人社所协调,顺利得到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开办了农资服务部。来自外地的李宗成和其他26名同伴在我市打工,因建筑施工劳务公司与包工头发生工程款纠纷,造成27名工人工资无法支付。他们向山阳区新城街道恩村三街人社服务站反映后,该站协调劳动保障监察人员迅速到现场核实情况,约请双方协调,当天便将拖欠的9万元工资发至农民工手中。焦作新区李万街道北李万村人社服务站依托万鑫商场、河南理工大学及新区企业,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40余人,医疗保险实现100%全覆盖,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咨询110余人次。二是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初期,部分村干部感到建站作用不大,没有放在心上、抓在手上。100个示范村人社服务站建成使用后,前往咨询、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一些村两委会干部争当站长或协管员,村干部忙起来了,威信提高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大了。马村区待王街道白庄村建立了50平方米的人社服务站,由一名村干部兼任站长,着力为群众服务,发动本村36人参加了SYB创业培训班。三是解决了中小企业用工难问题。多氟多公司规模扩大后出现了用工难问题,中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得知这一消息后,及时向村级人社服务站发布用工信息,几天时间就为企业招工60余人。博爱县青天河景区管理局投资5000元在电视台做广告急需招聘40人,但效果不理想。博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招聘信息通过各村人社服务站信息平台向群众发布,并安排县人才交流中心负责报名,短短一周时间就有112人报名,面试后签约聘用40人。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村人社服务站成立后,做到统计岗位、信息发布、招聘服务“三个到位”,帮助村内企业免费招工300余人。四是动态掌握了人力资源分布情况。村级人社服务站发挥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入户调查了解,实时动态掌握了本村的人力资源情况,包括外出务工、在外名人、求职意向等情况,并建立了台账。不少村站还建立了在外能人和本土创业人才信息库,对本村在外工作有一定影响力的能人和村内创业人才进行调查摸底,搜集整理人才信息情况,为村民创业致富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温县产业集聚区东张王庄村人社服务站8月份成立后,做到了“四清”,即本村人力资源状况清、本村未就业人员状况清、本村新成长劳动力状况清、本村有培训意愿人员状况清。五是提高了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实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村级人社服务站资源共享后,信息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今年8月份,我市向基层发布富士康招工信息后,短短5天时间就完成了省定当月招工任务,9月底全市提前3个月超额完成全年招工任务,省、市领导作出批示给予表扬。沁阳市紫陵镇坞头村在浙江义乌打工人员较多,村里通过人社服务站发布外出务工信息,群众按照“公司+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头饰品加工,通过在浙江义乌打工人员发到全国各地进行批发销售,现已发展对外加工户40余户,在省外设立批发点或加工点16个,带动本村劳务输出200余人,皮筋加工及劳务输出为村民年增加收入300万元。六是促进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开展。今年省政府下达给市政府的27项工作目标,其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的4项就业目标,已于10月份提前超额完成。截至11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91万人,完成省定目标的115%;失业人员再就业2.36万人,完成省定目标的124%;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100人,完成省定目标的126%;城镇登记失业率4.3%,在4.5%的年控目标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2%,居全省首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河南鑫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出资2000万元,在全省首家设立妇女创业凤凰担保基金,可新增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今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已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68%,促进了我市“万人创业计划”的实施。
目前,全市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已录入信息8.2万条,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8558本,办理小额担保贷款1649人,职业介绍1.2万人次,职业培训1.5万人次,用工发布1.3万条,就业援助2000余人,劳动维权750余人,劳务输出1.9万人次。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已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向下延伸的重要据点,成为统筹城乡就业创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保民生、增和谐、促发展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版图片均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