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张 蕊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遥距我市2000多公里的天山脚下,在以哈密瓜故乡而闻名的新疆哈密市,焦作市援疆工作队的13名同志牢记使命、忠诚履职,以博大的情怀和忘我的工作,谱写了一曲天山脚下的大爱之歌。
12月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带领市党政代表团,专程赴新疆看望慰问我市援疆工作队的同志们。飞机上,孙立坤饱含深情地在《焦作市援疆工作汇报》上作出批示:“援疆工作队同志们牢记使命、情系新疆、务实奉献、深度合作、成效显著,应予褒扬。”
河南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哈密地委副书记、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党委常委、副师长王新伟对我市援疆工作队如是评价:“焦作援疆工作队的同志们听从召唤、报效国家,克服自然环境、工作环境等困难,把自己的才华、爱心和忠诚无私地奉献给新疆,书写了焦作人的尊严、形象和荣誉,树立了河南援疆人的一面旗帜。”
(一)
我市援疆工作队由来自市委办公室、焦作新区、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农业局、市规划局、市畜牧局、市公安局、市农林科学院以及三家医疗单位的13名干部和科技人才组成,2010年年底到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开始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
初到哈密,这里的气候让人很不适应。这里冬寒夏热,春秋风沙漫天,全年多风少雨,空气干燥,气候恶劣。刚进疆时室外温度最低零下20多度,许多队员发烧感冒,有的还血压升高、头晕恶心,所有队员都出现了嘴唇起泡、鼻子出血等症状。但是,队员们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吓倒,而是尽快适应,很快投入到全新的工作岗位上去。
比恶劣气候更让人不适应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刚到农十三师的时候,队员们相互都不认识,大家很沉默,对家人充满了内疚和牵挂。市委副秘书长、市援疆工作队队长陶立栋说:“这是个特殊的年龄段,老人处于危险期,妻子正在更年期,孩子步入青春期,我们来到异地他乡,心里满满的都是牵挂,真是放心不下。”为了尽快打破这种局面,陶立栋每天晚饭后,就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喝茶聊天,了解每位队员的工作、心理和家庭状况,使大家从不认识到认识,从相识到相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陶立栋带领大家加强政治学习,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援疆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树立了援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大家一致认为,条件再艰苦也要克服,而且要真正发挥作用,做到牢记使命、肩负使命、不辱使命。
两年来,市援疆工作队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援疆、真情援疆、有为援疆、全面援疆,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市援疆工作队的联系沟通下,河南省和焦作市有60余个单位和企业组队到农十三师考察,农十三师有16个单位组队来我市考察,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农十三师中级法院、市交通局和农十三师交通局、市农业局和农十三师农业局等单位结为友好单位,巴里坤垦区法院与修武县法院、哈密垦区法院与武陟县法院结为友好法院。农十三师与我市在医疗、教育、交通、农业、产业援疆等领域有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达成合作意向30余项。两年来,我市为对口支援单位农十三师黄田农场、中级法院等单位捐助资金255万元,捐助校车、救护车等医疗和教育设施价值106.5万元,无偿培训干部和人才200余人次。
(二)
市援疆工作队进疆以来,依托扎实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焦作援疆工作队,亚克西!”记者在采访中,随处都能听到这样的评价。
医疗援疆受欢迎,很多当地群众指名让焦作援疆医生看病。我市每年选派三名医疗专家赴疆支援红星医院,记者见到的赵秀清、邢长胜、张三军是第二批进疆医疗专家。来自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妇科专家赵秀清是市援疆工作队的唯一女性,两年来,她开展九项新技术、新业务,其中宫颈环扎术及阴式卵巢囊肿剥除术等六项填补了哈密地区医疗空白。赵秀清的微创手术以痛苦小、恢复快、收费低而深受患者欢迎,很多患者指名让赵秀清主刀,她在做完胃镜下息肉摘除术三天后,就不顾同事的劝告毅然走上手术台。赵秀清到岗至今,已接诊患者3000多人,下乡义诊10次,义诊患者1000多人次,完成各项手术200多台。
来自河南煤化焦煤集团中央医院的骨科专家邢长胜两年接诊患者1500余人次,完成手术160余例。今年,一位74岁的老大娘因颈肩部病变导致头晕、恶心,疼痛难忍。邢长胜了解到老大娘孤身一人在哈密,就每天利用下班时间,无偿为老人按摩,终于治好了老人的顽疾,没让老人花一分钱。
来自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内科专家张三军一年来接诊患者3000余人,指导诊治住院患者1500余人,抢救危重患者150余人,其中包括大面积脑梗死、脑干出血等临床危重患者。
司法援疆是我市援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李红卫、吴明、杨晓平、郭立强是从我市司法系统选派的援疆干部,分别担任农十三师中级法院副院长、哈密垦区法院副院长、巴里坤法院副院长、公安局网络安全监察科科长。李红卫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他编写了《民法方法论》《医患纠纷讲座》《侵权责任法》等10万字的课件,向广大干警传授办案的理念和方法,提高了干警的业务技能,同时利用探亲时间,积极与河南省高级法院、焦作市中级法院联系,争取了援助资金和电子办公设备。
杨晓平是我市唯一一位在北疆巴里坤草原工作的援疆队员。巴里坤法院位于红山农场,是农十三师地域最边远、条件最艰苦的基层法院。杨晓平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走遍了红山农场的沟沟坎坎。两年来,他加强审判流程管理,提高审判质效,可调案件调撤率达100%,卷宗案件质量全部优秀。
吴明先后制定完善了《法院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案件质量评查及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并针对当地法院简单案件和小标的案件多、民事纠纷多的特点,研究制定了《法院速裁案件工作规则》,成立速裁庭专门审理简单案件。两年来,吴明通过速裁程序审理案件近180起,全部在一个月内结案。
郭立强克服颈椎疾病等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网监工作,受到了农十三师公安局上下的一致好评。
技术援疆在援疆工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市援疆工作队五名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对口援助农十三师农科所、畜牧中心、规划设计院和工业园区。农业研究员李建设带领农十三师农科所综合检测中心开展的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填补了该项工作在哈密地区的空白。张利民积极参与农科所的小麦、棉花育种工作,并将河南多家农业科研机构的种质资源引到哈密,为农十三师农科所的育种及科研提供帮助。时国庆两年来跑遍全师八个团场的各个连队,总行程1万多公里。为了搞好农十三师的防疫、检疫工作,他在红山农场哈萨克牧民家里一住就是十几天。目前,农十三师已有23个规模化饲养场达到规定标准,各屠宰场出场肉品合格率均达到100%。李国钦是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他积极为农十三师的城区规划、功能区设计、牧民安居工程规划等项目献计献策,为农十三师团场建设规划做了大量工作。王忠军任农十三师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局长,长年坚持在环境比较艰苦的戈壁滩工作,为农十三师工业园区的规划及项目的顺利实施默默地奉献着。
(三)
在援疆工作中,爱是永恒的主题。我市援疆队员在工作中了解到个别学生因家庭困难影响上学,大家商议后决定开展爱心助学活动。通过与红星一牧场民族中学、黄田农场学校联系得知,阿依提古丽九岁丧父,母亲没有工作,一家五口有三名学生,全家年收入2000元左右,靠最低生活保障金艰难度日;达吾然父母都是牧民,但两人体弱多病,一家五口年纯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要维持全家的生活并供养三名学生读书非常困难;韩辉父亲早亡,母亲残疾,全家四口有三名学生,靠母亲种地的微薄收入和奶奶的接济艰难度日……市援疆工作队从中筛选了15名维吾尔族、汉族贫困学生作为13名援疆干部“一对一”的资助对象,每人每月资助100元,直到他们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业。去年4月至今,大家共捐资3.6万元,赠送学习用品价值2900余元。
(四)
援疆队员们年龄都在40岁以上,上有老、下有小,都是家里的顶梁柱。然而,当工作与家庭发生冲突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工作,因为他们是援疆人。
杨晓平是独生子,父母年过八旬且体弱多病,父亲去年做过手术,24岁的儿子因患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照顾家庭的重担交给妻子一人,而他在巴里坤草原专心援疆,无怨无悔。吴明也是家中独子,母亲长年卧病在床,父亲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妻子因患子宫肌瘤需要手术,女儿正在读高中。面对这些困难,他为父母请了保姆,毅然踏上了援疆的征程。赵秀清80多岁的母亲突发心梗送进医院抢救,而她却违背了出征前“需要时我会飞回来看你”的承诺,因放不下正处于危险期的患者而没能回家照顾母亲。张利民的妻子今年春节期间因患乳腺癌做了右乳全切手术,在停止化疗、身体状况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他带着爱人回到哈密坚持工作。王忠军、李国钦的孩子今年都要参加高考,为了援疆,他们只能将照顾孩子和家庭的重担交给妻子……
谈及家人,这些工作上的硬汉子、铁姑娘忍不住流下了愧疚和思念的泪水。是啊,面对年迈的父母不能床前尽孝,面对劳累的妻子不能嘘寒问暖,面对学业正紧的孩子不能谆谆教导,这就是焦作援疆人的无悔选择,他们把无私的大爱深深地刻在了天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