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笠
她是2009年度感动焦作十大人物之一,她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先进典型,她用温情执法化解征迁难题,她将和谐城管的形象树立在百姓心中,她就是市城管局城管监察支队巡查一大队副队长崔爱梅,一个平凡又事事冲在最前线的女城管队员。
原本学医出身的崔爱梅,1997年3月调到了城管大队,成为女子队队员。为了让这些“门外汉”尽早进入城管的工作状态,大队对这30多名女队员进行了岗前培训。练正步、齐步走,每天6时30分上班,三人一排巡查解放路。每天8小时走走停停,走累了可以站着休息,但不能蹲,下班后手都肿了。“你想过放弃吗?”记者问。“没有。从小父母就告诉我,干一行要爱一行,我选择了城管队,就要做到最好,这点苦不算什么。”崔爱梅坚定地说。
如今成为市城管局城管监察支队巡查一大队副队长的崔爱梅,仍然每天第一个来到她巡查的路段——万方桥。每日7时,万方桥下就出现了崔爱梅的身影,清理占道经营,清除非法广告,维护市场秩序,有的时候还要疏导交通。由于万方桥连着塔南路,上下班高峰期非常拥堵,崔爱梅和她的队员们一忙起来,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我们的任务非常重,但只要能为市民出行和市容市貌做点什么,我们就很满足了。”崔爱梅说。她告诉记者,城管是个得罪人的工作,有时还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有一次,崔爱梅见一个青年人在人行道上吐了一口痰,她立即上前几步敬礼后说道:“您好,请爱护我们的环境,希望您能把地上的痰迹擦除,我们应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青年人没有理会,不管如何解释,青年人就是不听,围观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几个人起哄。万般无奈之下,崔爱梅只好自己弯下身子擦去痰迹,当她站起身捏着沾满痰迹的纸走向垃圾桶的时候,眼眶里强忍的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在一次巡查过程中,崔爱梅看见有个人倒在路边,她二话没说就跑了过去。倒地的是一位老人,是被逆行的电动车撞倒的。在拨打了110、120之后,崔爱梅叫醒了老人,又联系到了老人的家人。等一切处理完毕,崔爱梅默默地离开了现场。“这条路段上的任何事都是我的事,能为市民做点什么,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崔爱梅说。
和谐城管,不仅体现在城管工作中,还体现在服务群众、服务大局上。
在南水北调征迁工作中,崔爱梅结识了干妈陈玉琴,她们不是母女,可感情胜似母女。
2009年5月,我市开始南水北调征迁工作,尽管城管局上下积极响应,全力配合,但拆迁工作仍然推进困难。
看着领导愁眉紧锁的样子,崔爱梅主动请缨到拆迁第一线去。
崔爱梅承担的是解放区西王储村两户居民的征迁任务。征迁户陈玉琴是崔爱梅分包的家庭之一。
这天,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崔爱梅来到了陈玉琴的家门口。看到村干部带人来到家门口,老人不客气地打发了他们。没想到一转身,崔爱梅又出现在她家门口。“你又来干啥?”老人不客气地问。“我来看看你。”见老人在择菜,崔爱梅搬着凳子坐在老人旁边帮忙,陪老人唠家常。陈玉琴家中有两个儿子,都在打零工,她的老伴长年瘫痪在床,需要人照顾。在了解到陈玉琴家的困难后,崔爱梅一口答应认陈玉琴做干妈。
认了干亲后,崔爱梅抽空就到陈玉琴家拾掇菜地、烧饭做家务,还掏钱给偏瘫的大爷购买了新轮椅。崔爱梅的举动深深打动了陈玉琴,陈玉琴不仅自己签下了搬迁协议,还成了征迁工作的有力支援者和崔爱梅一道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两个月时间,崔爱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带动了监察支队担负的11户动迁分包户签协议工作全部完成。
全国拆迁看河南,河南拆迁看焦作。有人说崔爱梅是和谐拆迁的模范和典型,她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城管队员,我要努力把组织托付给我的任务完成好。”
如今的崔爱梅依然每天风尘仆仆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城市的规范管理和整洁,作着自己的贡献。(崔爱梅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