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张国波
近日,记者采访了博爱县汽车零配件厂、海华纺织、金隅水泥三家企业,它们同时背负劳动密集、资金密集、行业竞争激烈三大不利因素,却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风暴中渡过了劳动力成本提高、贷款从紧、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退税降低等重重难关。
谈到今年经济形势对企业的影响,上述三家企业的负责人均表示“影响很大”。但说起“过冬”,则各有奇招。
以内功促外功
从去年年初开始,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博爱县汽车零配件厂的订单逐渐下降,但该厂没有气馁,而是趁机练起了内功,以内功促外功。
在调整厂区布局、扩建老厂的同时,该厂在新征的50多亩土地上建新厂,投资1亿元上了科技含量高的自动化生产线;全面启动技改、改造规划,对部分产品进行攻关改造;对职工不离不弃,职工虽然由三班倒改成了两班上,但工资不减、待遇不降,今年工资依然增长了10%,这也是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幅度;所有办公室重新装修,就连职工食堂、宿舍也进行了改扩建,办公条件、食宿条件、接待条件的提高,树立了该厂的新形象。
练内功让400多名熟练工人无一辞职,练内功让生产质量、效率、效益占得先机,集聚了巨大的能量。今年11月份,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稍有好转,该厂的日本、美国等老客户便纷纷增加订单,一些新客户主动找上了门。
“练内功的结果是促外功,新开辟了英国、意大利等市场,出口不仅没有下降,还比去年增长了15%。”该厂副总经理刘俊青告诉记者。
质量就是救命
目前,纺织业纱价依然出现国内国外倒挂现象,进口纱价比国内还低,但位于博爱县的焦作市海华纺织有限公司却逆势飞扬:该公司纱价平均比国内同行产品每吨高出1000多元,却仍供不应求,今年计划销售收入10亿元,已提前两个月完成;该公司不仅没有缩产,而且开始建设投资2.5亿元、占地550亩的二期工程。如此反常的现象,揭示了该公司“过冬”的绝招——质量就是救命。
一走进该公司大门,一个“中国无异纤维纯净精梳纱第一品牌供应商”的巨大招牌便映入眼帘;环顾厂区,“干好产品质量就是善待职工”、“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等标语随处可见。
为把好质量关,该公司从棉花产地验收、入厂检验、生产车间排查、生产中查漏、产出全查五道关入手,投入数千万元上了从德国引进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排查、查漏、验收设备,道道关口有电子眼,使得纱质量世界领先,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无异纤维纯净精梳纱第一品牌供应商:全国纱厂高端纱产出的比例平均为10%,而该公司则达到了40%;该公司高端纱的产量为全国前三、河南第一。
“敢于打出‘中国无异纤维纯净精梳纱第一品牌供应商’的品牌,一旦客户发现质量问题,其赔付率高得惊人。但我们敢于打出,不仅是自信,也是公司成功‘过冬’的生命。”该公司副总经理左丹说。
健康绿色发展
走进博爱县金隅水泥公司,全然没有记者印象中尘土飞扬的场面,而且地面洁净、厂区安静,有小桥流水的画意,更有文化长廊的韵味,绿色发展,环保先行。
该公司副总经理曹海涛告诉记者:“当前经济危机的考验对公司来说是一件好事,企业发展更健康了。我们以前考虑的是扩张、扩张、再扩张,现在想的是健康、健康、再健康。国家对绿色发展企业的利好政策已经出台,这让我们坚定了一个思路:在健康的基础上稳步发展。”
精耕细作,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创新机制;精打细算,节能降耗。如推行整体程序化运作,开展节能活动,规范员工工作用电流程,使电费比原来降低了10%。打造核心团队,形成核心竞争力,今年对职工进行了全员培训;提升金隅品牌的影响力,如将一些利润很低的订单直接放弃,在产品品种上进行调整,增加了产品种类……一系列健康发展的举措,让该公司不仅争取到了国家资金的支持,更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记者在该公司水泥成品库采访时,一位正在装车的客户告诉记者:“从来没有见过装水泥时这样神清气爽,为啥?环保车间让人健康,我们愿意来这里拉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