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倾力建设美丽焦作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美丽焦作提升“绿色福利”
图片新闻
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
世纪工程 福泽怀川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水北调精神唱响怀川大地特别报道(县区段)系列之造福篇
世纪工程 福泽怀川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核心提示

  市南水北调办紧紧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这一历史机遇,用大局的意识、改革的眼光、创新的办法、发展的思路,借世纪工程之力,谋焦作最大利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要成果,为我市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几代人的宏大梦想,是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纵穿焦作全境,全长76.41公里。中线工程的开工,对处在中原经济区核心隆起带上的焦作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错失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市南水北调办胸怀全局,站位高远,用大局的意识、改革的眼光、创新的办法、发展的思路,借世纪工程之力,谋焦作最大利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要成果,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用弃渣、废土,改造数千亩良田、林地

  纵穿我市66.44公里长的南水北调总干渠,在开挖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弃渣、废土。为了变废为宝,市南水北调办从实现我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本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确立了利用弃渣、废土,改良田、造林地的思路。

  我市人均耕地0.94亩,低于全省的1.2亩平均水平,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临界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782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一高一低凸显了严峻的人地矛盾。随着我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快速发展,人地矛盾必将更加突出。另外,多年来,开山采石、采矿,形成了很多大坑,造成部分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九里山采石场经多年开采,遍地都是几十米的深坑。

  我市现代采煤业已有上百年历史,由此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土地塌陷面积已有1750多公顷,丧失了灌溉能力,耕作条件被严重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

  为了使开挖干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渣、废土派上用场,造福群众,市南水北调办多次邀请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等部门专家,沿线各级政府领导和干渠各施工单位负责人,充分研究论证,确定填埋作业场所,制订改良土地方案。随后,一场规模空前的造地运动,在博爱县高速路沿线,在马村区15公里长的采煤塌陷区和废弃的九里山采石场上掀起高潮。

  在造地施工中,市、区南水北调办征迁干部,经常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奔赴施工作业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几年的努力,一个个深坑、砖窑变成了可耕地,一处处废弃的采石场变成了林地,成片的采煤塌陷地变成了高产田,仅在马村九里山、修武铁匠村等地就平地造出2000多亩,腾出来的用地指标按每亩5万元算,地方财政就能增收上亿元。

  12月4日,记者来到马村区东韩王村南,一片近千亩、平展展的良田展现在眼前。陪同采访的马村区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张凝振对记者说:“过去这片采煤塌陷区有10多米深,土层薄,肥力差,靠天收,基本没人种。这片废弃地改造后,地下是废渣,上面是肥土,还打了机井,变成了高产田,一年一亩地能打1000公斤粮食,增收的这些钱都是白拣来的。”(下转二版)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