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张 蕊
他是一名焦作援疆人,两年前从中原大地奔赴天山脚下,对口援助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他就是市畜牧局高级畜牧师时国庆。
两年来,时国庆的足迹遍布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八个团场的各个连队,总行程1万多公里。每次工作结束回到驻地,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写工作日志,记录下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感悟,共写了50多篇。记者特摘录其中四段,与读者一起走进一个援疆人的工作和生活。
(一)
2011年1月15日,来新疆工作已经半个月了,这里的动物检验检疫工作刚刚起步,工作压力很大。十三师共有八个团场,最远的团场距离单位240公里,去一次来回得两天。这段时间,我把大大小小的饲养场跑了个遍,每到一户都恨不得把经验全部传授给他们,教了他们很多动物免疫知识。不过,老经验到了新环境也有失灵的时候。新疆天干物燥,病菌在饲养场里不容易存活,这真是在内地想不到的。通过检查我觉得,只要勤要求、多督促、多检查,各团场兽医站完全能把好检验检疫程序中的每一道关口。
(二)
2011年3月30日,今天到红星二场检查春季免疫工作,走访饲养户,现场检查是否按要求免疫、佩标、填写免疫档案。新疆地域广阔,戈壁滩一望无际,甚是壮观。但是,检查工作很不方便,大多数时间都耗在路上。今天检查的两个村庄很小,没几户人家,我带着防疫员背着免疫箱一户一户地检查,马不停蹄,勉强把两个村庄走访完。
(三)
2011年9月3日,这次到牧区开展产地检疫工作,整整10天时间。红山农场住有30多户,都是哈萨克牧民。第一天9时,我和牧民李阳、克乃一起骑两辆摩托车进入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向牧民宣传报检制度,了解近期卖羊情况。一天下来,我们走访了30多个蒙古包,摸清了底数,共养了4万只羊。哈萨克族属于游牧民族,热情、厚道、豪爽,这10天我就住在蒙古包里,每天早晚吃馕饼蘸奶茶,中午吃羊肉,开始两天还行,后来就吃不消了,起了满嘴泡,连话都说不成,特别想吃家乡的饭。今天回到驻地,一口气儿吃了四个包子、喝了两碗糊涂。值得欣慰的是,工作开展得挺顺利,共检疫了1200只羊。
(四)
2012年11月5日,来新疆工作快两年了,动物检验检疫工作越来越规范,还培训了很多业务骨干。今天写年度总结时,查了一下数字,现在农十三师已有23个规模化饲养场达到规定标准,各屠宰场出场肉品合格率达到100%,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晚上,我给家人打电话报上成绩,让她知道咱在这儿没白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