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影寺险秀幽奥,暗含仙机,自古就是佛家子弟栖居修禅的仙山佛国和净土圣地,加之它雄踞太行深处,风景奇绝,引来无数文人雅士来此游历。
中国北方山水画鼻祖——五代名画家荆浩在此以山水树石为摹本,开辟了中国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画风格。金元之际文坛盟主元好问,诗词曲赋书画六艺皆工,青年时期曾在此潜心学问,六年而学业有成,为他成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奠定了深厚的学识基础。所有这些,更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到此凭吊怀古,吟咏不绝。
唐时著名诗人祖咏(699~746?),洛阳人,开元十二年进士。慕游净影寺,作《题远公经台》诗一首。诗云:“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
唐宋八大家之首,文学家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孟州市)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出身贫寒,3岁成孤,由兄嫂抚养。刻苦读书,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擢第。曾任监察御史等官职。有“韩侍郎”之称。公元824年,病故,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之为“韩文公”。韩愈《题西白涧》曾有诗云:
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
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草幽花几曾见。
波中白石隐复明,风翻不动浮云轻。
翠峦玉女下双鹤,笑依秋练开新晴。
又疑武陵溪上源,桃花溪水空潺袁。
幽泉间复透岩侧,喷珠漱玉相交喧。
群猿见之走绝壁,缘峰虚梯费劳力。
鸣禽面面背人飞,为是从来不相识。
杖藜固贪仰面看,嶷石牵萝错移屐。
路穷曲屈疑迂回,迤逦屏开一重碧。
残尊遇坐酒即倾,旋摘山果都无名。
题诗且欲尽佳句,躅歌翻泳仙难成。
天门幽深十里西,无奈落日催人归。
谁能叮嘱天宫事,为我乞取须臾期。
上天无梯日不顾,牢落归来坛未暮。
闭门下马一衾寒,梦想魂驰在何处?
荆浩,字浩然,河内沁水(今济源市)人。唐末五代时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的开山鼻祖。荆浩工诗文,通经史。因唐末五代时中原一带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他遂绝意仕进,隐居于此,并以此自号为洪谷子。据其所撰《笔法记》记载:“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镇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青莲寺高僧大愚禅师曾向其作诗求画,荆浩也以诗相答,《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云:“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不留磐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借墨不浓。”第二首《画山水图答大愚》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水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图片均为陈永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