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今日沁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沁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编制工作接近尾声
情系怀川话发展
寒冬里的温暖
“铁杆产业”引思
坚持科学发展 持续转型升级
全力加快“四个沁阳”建设步伐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12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科学发展 持续转型升级
全力加快“四个沁阳”建设步伐

中共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魏新洪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沁阳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结合独特文化底蕴、综合经济实力、良好生态环境和人民切身利益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文化沁阳、富裕沁阳、美丽沁阳、和谐沁阳”的新目标。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经保守测算,沁阳将提前四年即到2016年可实现“两个翻一番”。

  ●学习十八大,更加明确了沁阳发展的目标,更加坚定了沁阳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转型提升,始终保持克难攻坚、勇争一流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务实重干,才能提前实现“两个翻一番”,实现建设“文化沁阳、富裕沁阳、美丽沁阳、和谐沁阳”的宏伟目标。

  学习贯彻好十八大精神,最重要的是在全面把握十八大精神基础上,把十八大精神转化为指导沁阳发展的强大合力,转化为推动沁阳发展的实际行动,不断开创沁阳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经过这些年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综合实力、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民生福祉大为改善,综合实力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四位,产业集聚区连续两年位列全省十强,县域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新形势、新阶段,沁阳未来发展如何定位?如何能实现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大发展?为此,我们结合沁阳实际,经过认真思考研究,审时度势,提出了着力建设“文化沁阳、富裕沁阳、美丽沁阳、和谐沁阳”的新目标。之所以提出这四个目标,是因为对于一个城市发展来讲,文化是灵魂,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富裕是根本,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美丽是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和谐是目标,是我们不懈奋斗的最终目标。可以说,“文化、富裕、美丽、和谐”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目标如何实现?要从哪里突破?我认为,沁阳应该挖出厚重文化积淀、持续加快经济转型、加大建设力度、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才能全面建成小康,实现和谐,建成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依托优势,“挖”出文化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个重要目标之一。沁阳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夏为“覃怀”首邑,商属京畿重地,周称“野王邑”,汉为“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明清为怀庆府所在地,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资源,是全国首批“千年古县”、全国文化先进市和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天宁寺三圣塔等国保单位3处,野王古城等省保单位20处。唢呐、怀梆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个。有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遗址23处。李商隐、朱载堉等5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列入国家史籍典册。

  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是骨架,文化建设是灵魂。建设“文化沁阳”,就是要深挖文化潜力,坚持特色发展,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塑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经济竞争力,努力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使文化成为整个城市的发展之源、活力之根、繁荣之本。完善规划体系。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进一步制定完善神农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怀府文化等规划体系,提升文化旅游品位,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让文化成为推进沁阳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打造文化品牌。加快神农山文化旅游产业园、檀溪堂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启动影视文化馆、民俗村等项目规划建设,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承载力。深度挖掘朱载堉、李商隐、曹谨、宋学义等名人文化资源,神农山、丹河峡谷等山水文化资源,以及怀药文化、怀府文化等资源,促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传承创新本土文化。大力传承怀梆、唢呐艺术、高抬火轿等民间艺术文化,将黑陶、澄泥砚及怀商怀药、闹汤驴肉等特色文化产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使本土文化得到弘扬、创新和发展,不断提升特色文化产品知名度。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人民群众生活是否幸福,不仅和物质有关系,更在于精神和文化。要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陶冶人们情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加快转型,“转”出富裕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08年至2011年,沁阳GDP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3%。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沁阳如何能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更大效益的提升,我认为,只有靠转型,唯有“转”才能突破,“转”才能持续,“转”才能让沁阳更加富裕。转型,对于沁阳来说并不陌生。沁阳最初从“小工业”起家,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市的转身。从铝电产业“一柱擎天”的经济格局,转变为现在“一区两园”北大南高、十大产业竞相发展的新局面。这些变化靠的就是“转”,因时而转,因势而转。

  建设“富裕沁阳”,就是以转型促发展,以转型增实力,坚定不移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持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确保到2016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三强,人均主要指标接近发达地区水平。持续招大引强。坚持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等机制,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扩大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转型、促提升。加快项目建设。坚持“四个一”推进机制,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区、沁南新区、新型农村社区和神农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四区项目建设,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注重技术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提升质量,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转化项目,推动造纸装备及造纸和新能源、光电信息等产业上档升级,使各个产业在新的起点上焕发活力,增强竞争力。加速集聚发展。加速“一区两园”融合发展,加快公铁立交桥、第三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和土窑村搬迁工作,提升集聚区的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加大建设,“秀”出美丽

  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永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沁阳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市。境内有单体旅游资源883个,其中,神农山景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有沁河、济河等5条河流和逍遥、八一两座水库,地下水资源总量达1.6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富水区,且植被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达18%。

  建设“美丽沁阳”,就是高标准开展城乡建设,大力度提升景区档次,加快城市水系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做到青山与绿水常在、秀美与发展共赢,着力打造“宜商宜居、风景秀丽、水清园绿、城景相融”的美丽城市,让沁阳623平方公里处处显示美、展示美。建新区,扮靓城市。高标准、高质量加快推进“八路”、和谐家园、体育中心、行政中心、城市集中供暖、沁南总部经济大厦等一批拉大城市框架、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展示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新亮点。建社区,改善环境。加快推进丰庆新城、景和社区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运作覃怀办事处东关村、山王庄镇山王庄村等1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生活环境。建景区,打造品牌。持续加快神农山景区资源整合步伐,大力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大型生态停车场等工程建设,认真做好地轨缆车、神农纪元广场和神农山养生度假山庄项目规划建设,塑造旅游品牌,提升沁阳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水系,提升品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将全面推进城市水系景观开发,实施滨河公园、天鹅湖改造工程,新建沁河拦水坝,开挖沁南人工湖、城西生态园,大力整治护城河、小官河,积极争取河口水库、小浪底北岸灌区输水工程,不断增加城市水域面积,逐步形成“城水相映、湖河相连、林水一体、人水和谐”的城市水系,使水成为城市的亮点和名片,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建机制,保护生态。深化北山治理成果,打造城市绿色屏障。积极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考核制度,加强重点区域、行业环境污染治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与民同心,“创”出和谐

  十八大指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和谐就是协调,不只是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全市人民日子过得更加幸福安康。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群众就医费用平均下降20%以上,“优生工程”全面推进,以城乡低保、城乡医保、养老保险等为主的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全省首家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人民、司法、行政“三位一体”大调解格局全面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

  建设“和谐沁阳”,就是要持续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缩小贫富差距,让公平正义得到伸张、人心得到极大凝聚,使干群之间、邻里之间、村街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方方面面实现和谐,形成诚信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我们将把更多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加快实施民生工程,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使经济总量与生活质量同步提高。千方百计促民富,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加大技能培训,使群众增收有门路、致富有盼头。不遗余力解民忧,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养老保障水平,让群众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尽职尽责保民安,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让全市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安康的新生活。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