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③)博爱县总干渠段线长、面广,全长18.41公里,涉及3个乡镇21个行政村,是我市总干渠过境河段最多、涉及农户最多、协调难度最大的施工段。该县为凝聚力量、克难攻坚,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调水、国土、交通、林业、农业多部门参加的征迁安置指挥部,建立了每日工作通报、每周工作例会、每月工作总结等一系列协调工作机制,并抽调农口6部门42名干部实行联村包组责任制,形成了各方合力抓征迁的强势,工程用地交付全部按时完成,交付土地7183.82亩,拆迁房屋12390平方米,迁坟5434冢,迁建电力、通信、广电线路99条。
工程内容复杂,交叉工程建筑物多,临时征迁任务重和“卡脖子”重点工程多是总干渠修武段的突出特点。修武县委充分发挥统揽抓总作用,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争做征迁核心、征迁模范和征迁先锋,12家县直机关党组织按照各自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全力服务征迁。各乡镇党委发挥征迁核心作用,健全机制、创新方法、真抓实干。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勇挑重担,克难攻坚。小官庄村183户676人、3.09万平方米房屋需要拆迁,该村两委会干部和党员20人,每人分包10户,短短15天全部拆迁完毕。
“五个不拆”促和谐
在南水北调征迁过程中,我市南水北调县区段始终坚持用真情服务群众,以亲情引领拆迁,做到了政策不完善不拆、宣传不到位不拆、安置不妥当不拆、当事人思想不通不拆、矛盾隐患不排除不拆,使干群之间少误会、多理解,少隔阂、多融合,少矛盾、多团结,推动了和谐征迁。
博爱县南水北调工程宏大,涉及面广,按时交地困难,而交地群众的调地安置是难点中难点。全县工程永久性占地3510.19亩。该县为确保顺利搬迁交地,在出台征地补偿、奖励等政策的同时,又出台了土地调整实施方案,通过“4+2”工作法,使各村调整土地都符合了法律程序。在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县8个工作组奔赴土地调整一线,吃住在村里,现场解决问题,圆满完成了土地调整工作,实现了“有土安置”。该县由于调地工作抓得好,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征迁工作的开展。
思想通,百事通。我市干渠沿线各县市区坚持把政策宣传教育贯穿于征迁安置工作全过程。博爱县培养政策明白人400多人,把印有补偿政策标准的3万份明白卡,送到每个征迁群众手上,干部成了清楚官,群众成了明白人。温县在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征迁开始前,为了让陈家沟村群众明白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和拆迁安置政策,印成政策明白卡送上门,编排小品、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送戏下乡,全力营造宣传舆论氛围。入脑入心的宣传,使群众由要我搬为我要搬,该村46户群众提前3个月搬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为工程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
为妥善安置征迁群众,我市总干渠县区段高标准建设安居工程,3个城市安置小区,10个农村安置点,个个档次高、功能全,都是城市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典范。温县成立了帮工小组,每个小组联系15户群众,逐户落实移民户临时住房问题,确保每户搬迁户有房住。马村区水采社区463户群众需要搬迁,为解决他们的临时住房问题,市、区两级征迁干部和当地区街政府,动员全区力量,把优先安置征迁群众作为头等大事,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临时住房困难,水采社区36天就实现了成功搬迁。
当事人思想不通,矛盾隐患不排除不拆,是我市县区段征迁干部和当地政府始终遵循的准则。马村区光明路丽园社区有16栋刚建成3年的新楼房,当社区群众听说要让拆迁的消息后十分恼怒,个别群众还围攻谩骂征迁干部。而征迁干部骂不还口,在耐心做思想工作的同时,实行一对一“保姆式”服务,为群众找房源,拿钱看望生病的群众,自己掏腰包支付搬家费。征迁干部用行动、真诚打动了群众,16栋居民眼含热泪搬离了入住不到3年的新家。
温县陈家沟村南有座玉皇庙,是省道教协会、县宗教局批准的道教场所。由于主干渠要穿过玉皇庙,故被列入搬迁之列。当地善男信女听说要拆玉皇庙,十分恼怒,有些人天天在庙前哭闹、焚香。为化解善男信女的抵触情绪,市、县征迁干部不急不躁,一边做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一边向上级申报文物保护报告。征迁干部的真诚打动了玉皇庙的主持陈秀枝,经她耐心开导,玉皇庙拆迁赢得了善男信女的理解和支持,很快顺利拆迁。在征迁干部和有关部门努力争取下,一座有国家投资的玉皇庙建成了,并成了陈家沟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刚性政策人性操作,亲情温暖征迁群众
“政策面前不让步,操作层面人性化,是县区段征迁过程中最鲜明的特点。”段承欣对记者说,在县区段征迁工作中,不论遇到多大困难,没有任何人对南水北调政策“念错经”、“走变形”,总是给群众做耐心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但是,对搬迁户的具体困难,市区征迁干部和当地政府总是给予最大的同情和帮助,从而赢得了广大征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推动了征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博爱县为了提前做好总干征迁工作,早在2004年就对工程实物进行了普查,从普查到实施间隔长达5年,实物变化过大,如按现行政策补偿,群众就会遭受很大损失。为解决既不突破政策,又不损害群众利益这对矛盾,该县灵活操作,于2009年3月组织国土、林业部门,以2004年实物普查为基础进行了实物指标的全面复核,并以此为据兑付补偿资金,有实物的业主得到足额补偿,消亡的实物得到了注销,既没有突破政策,又保障了群众利益。
焦煤集团在服务征迁过程中,该集团部分搬迁户提出拆迁房子有房产证,搬迁的新居房产证应免费办理,可国家搬迁政策中没有这一条。该集团就自己掏钱为群众免费办理了房产证,群众十分满意。
马村区有331户工商户在拆迁前,提出解决经营场所的要求。该区在建设征迁居民社区时,统筹安排,修建经营门面房,落实给每户。如今,331户都有了自己的门面房,许多商户已经重新开张,又做起了生意。
市南水北调办统计,在县区段大征迁期间,我市共向拆迁群众发放了4585条棉被,4295件棉衣,面粉5766袋,食用油2869桶,大米906袋,取暖器160台,煤84吨,热水袋、电热毯220多个。
我市总干渠县区段和谐征迁工作虽然已经精彩结束,但是,和谐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在干渠沿线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田,绚丽多姿的和谐之花,必将结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