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良贵
隆冬季节,走进投资20亿元的星凯国际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工地、投资10亿元的锦江商业广场及五星级酒店项目建设工地以及新规划建设面积5.3平方公里的解放区工业园区内,目睹工地上、园区内稳中求进抓项目、扎实开局促转型的火热场景,让人感受到解放区上下正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化为一股动力和激情,大力建设富裕解放、活力解放、畅通解放、和谐解放。
谈到项目建设促进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前景时,该区区委书记郑秋红说:“2012年,我区确定了75个1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178.06亿元;2013年,目前已初步安排78个10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250.21亿元,通过项目的投入建设来提升城区高品位和城市新形象,增强中心城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科学引领,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今年,该区借助省政府批准解放区特色商业区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郑焦城际铁路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人民路延伸、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工程实施的机遇,准确把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阶段性特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该区把“强三优二促转型、综合提升做示范”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主抓手,重点围绕传统商业、专业化市场、商业综合体、旅游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新型都市工业和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谋划引进工作,在文化旅游服务区、南水北调沿线两侧、民主路沿线6个节点10大地块谋划、储备、包装一批商贸房地产项目,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个头工业和商业项目,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核心城区吸引力、扩张力和竞争力。
今年年初,该区向全区人民作出了改善民生的十项惠民工程承诺,惠民工程涵盖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城乡就业、民生基础工程、困难群体救助、社会保障、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支农惠农、公共安全等10个方面,涉及35个子项目,投入资金达到8813万元。临近年终,该区年初承诺为群众承办的十项惠民工程全部兑现,让辖区群众得到了实惠。
为了突出第三产业在发展中转变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增效,该区支持鼓励新亚商厦、香港城、贸易大厦等商贸企业上档升级,物资城、西建材、温州商贸城等大型专业市场和龙源世家商业街、锦祥商业街等10条特色商业街区逐步改造提升。该区积极做好投资20亿元的焦作火车站南广场开发、投资10亿元的立天唐人城市综合体、投资10亿元的旅游汽车站改造、投资10亿元的丹尼斯百货焦南店改造、总投资20亿元的和平街市场改造、总投资5.2亿元的恒桥新生活广场等项目服务工作,着力培育一批高档次、高品位、特色化、专业化的市场群和商业街,全力打造辐射中原腹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商务流、信息流积聚高地。今年,该区列出的16个重大项目扎实推进。锦江现代城、太极中央翰邸、塞纳溪谷等34个超亿元在建项目扎实推进,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培育带动,优势产业整体崛起
今年,该区抓住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和全市促进中心城市转型发展三年大提升难得的历史机遇,明确提出了“推进四区联建工程、加快经济转型提升”的工作新思路和新目标。
在谈到“四区联建”思路的确立时,该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原永宏用“拓展、调整、改造、提升”八个字概括。他说:“四区联建工程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也为我们破解空间制约、加速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载体。”
该区以民主路为轴心,在北起学生路、南到站前路、西起新华街、东至青年路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特色商业区核心区,以点带面,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实现全市一级商业主中心和一级商业副中心的融通联合,打造黄金商业隆起带,目前设计方案已通过省政府评审。在解放工业园区建设中,该区已对园区内7800亩土地进行精细规划,目前已完成巴罗国际智能优盾项目用地指标调整、项目立项、规划、环评等入园开工前的各项手续办理工作;河南昊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年产30万件精密薄壁零件项目已完成工商、税务注册登记。在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中,该区已完成解放西路生态廊道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审批工作。该区加快焦作影视城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已完成焦作影视城旅游文化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为全市文化、旅游、度假、休闲的综合服务区。
该区还把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作为新兴产业来培育建设。该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11类服务业,依托恒基财富广场,在工业路、民主路与南水北调经济走廊规划建设一批高端写字楼,积极引进股权基金、信息咨询、研发设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同时,该区加快万基商务中心周边区域开发,力争再建2座4万~5万平方米的多功能高档金融商务写字楼,形成总部经济楼宇、金融中心楼宇,建设中心商务区、现代物流园、大型商贸市场、旅游商业区、现代服务业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保姆式”服务,打造投资发展宝地
12月16日,福州籍客商张凯如愿以偿地拿到营业执照后,兴奋地说:“从经营选址、执照办理到正式开业仅用了3天时间,解放区办事效率如此快捷,让我感受到了‘保姆式’服务的温馨。”在今年前11个月的时间里,数以百家像张凯这样的商户通过社会服务中心这个窗口,体验到了该区上下“保姆式”服务带来的效率和方便。截至11月底,到该区入驻的企业、个体商户超过了3000余家,注册资金5亿多元。
靠优化环境促进项目发展。今年,该区积极改善发展投资环境,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在两次清理压缩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减少审批条件和办事环节34项,压缩承诺时限55天,审批服务效率提高88%。该区还将公共服务惠及企业、商户和居民,先后引进了万帮家政服务公司、河南诚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焦作市益洲人才有限公司、焦作市诚信家政公司等中介公共服务机构,打造独具特色的便民利民服务,不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采访福建籍客商河南和诚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裁程兴赠时,他高兴地对笔者说:“今年我们新增加了10亿元的锦江商业广场及五星级酒店项目,从项目规划、建设到项目招商,解放区主要领导带领6个部门80余名机关干部全程服务我们,‘保姆式’服务确实让我们感动。我们不仅要在解放区扎根落户,还要多上项目,为解放区人民造福。”
项目积聚建设推动解放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11月底,该区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44亿元,同比增长1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91亿元,同比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19亿元,同比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347万元,同比增长10.1%。
山阳区:以人为本建社区惠民生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本报通讯员 杜永兵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山阳区以人为本,重在为民,始终坚持把群众最美好愿望作为最高追求,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截至目前,该区共启动新型农村社区项目13个,其中6个社区一期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3个社区正在加紧建设,4个社区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变城镇化为城市化,变农民为市民,是该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措施。
山阳区地处城区,城中有我、我中有城。该区将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立足长远、站位全局,在规划上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与村情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新型社区建设,变城镇化为城市化,变农民为市民,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新型社区建设带来的幸福生活。为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避免千篇一律,该区主要领导带队,先后两次组团赴武汉蔡甸区、安阳林州市等4省9地20个新型农村社区考察学习,在学习考察、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按照适度超前、注重长远、合理布局、一步到位的原则,统一聘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顶尖的规划设计单位,由区政府出资委托高资质的规划编制机构进行编制。为确保严格按照规划运作,该区实行一张蓝图、统一组织、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真正做到了执行规划不缩水、不走样。
房屋产权是进入社区后农民最关心的头等大事。该区从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出发,组织住建、国土、房管等部门,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申请办理住建、国土等相关手续,确保群众一进社区就能住上大产权房,使他们搬得进、住得下、卖得出,没有后顾之忧。
为了让搬进社区的居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山阳区按照布局集中、要素集聚、功能集合、资源集约的标准,坚持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同步推进,加快道路、水电、环卫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着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超市、餐饮服务、托幼养老、邮政通信等服务项目,满足社区居民生活要求,积极构建市场化服务体系。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截至目前,该区建成的小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已全部到位,2个集中安置小区社区服务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2个安置小区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各社区超市、幼儿园等服务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中。在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规划兴建的6个现代化居民生活小区,其中5个小区一期建设任务已全面完工,农民搬出平房住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公寓,实现了居住环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与新型社区建设结合起来,让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是该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创新之举。
山阳区在新型社区建设中,积极利用国家、省、市出台的城中村改造优惠政策,科学编制改造规划,借助招商节会、政务网站等平台,对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重点推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目前,该区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同时,该区利用城郊废弃厂房或建筑工地,在城郊村周边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个,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全部用于安置村民,建成后可腾出土地500余亩。目前,项目规划已完成,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把强化社会保障、确保充分就业作为着力点,让迁入社区的群众有保障、有活干、有钱赚,是该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该区在新型社区建设中,把强化社会保障、实现农民转型、确保充分就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免费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发布、现场招聘洽谈、SYB创业培训报名、职业技能培训报名等服务,为农民就业提供帮助,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截至目前,该区已先后组织50余家企业为失地农民提供家政服务、操作工等就业岗位近5000个。同时,该区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市四城区率先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居民年人均基础养老金达900元,居全省第一。该区还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为发挥优势,壮大产业,以产业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该区积极引导辖区农村发挥区位、土地等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产业发展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
在利用有限耕地发展新型农业方面,该区根据辖区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农民集约使用耕地,进行农业合作经营。截至目前,该区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入社农户1157户,实现年产值8000余万元;利用北临太行、南依南水北调运河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县区创建活动,着力构建林、水、路、田、宅相依的生态网络,鼓励沿山、沿河农村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观光农场,目前已建成集吃、住、玩于一体的特色观光农场10家,年营业额2000余万元。
在集约使用土地发展新型工业方面,该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土地资源整合,腾出4000余亩土地,积极谋划修正中原(焦作)产业园和焦作市LED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着力引进带动能力大、集聚效应强的投资项目,不断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目前,总投资20亿元的修正(焦作)产业园项目已开工建设,修正药业集团在该区已注册2家公司,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紧张有序推进;总投资25亿元的焦作市LED高新技术产业园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论证,正在全力推进3个LED项目入驻园区。
在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该区抢抓我市城区南移东扩的历史机遇,利用辖区农村的区位和地段优势,引进了丹尼斯、大商集团、肯德基等一批知名企业,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该区对在城市扩张过程中涉及拆迁的村,积极做好群众生产性安置工作,通过土地置换为各村换取了1.8万平方米的商业门面房,投资20亿元规划建成大型商场、农贸市场等生产安置性项目25个,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