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组油画,展示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风情。
有袅袅炊烟、虚渺如浮云的大片芦苇、泥泞小路上载满粮食的架子车、坐在木制坐盘里穿着露裆裤的小婴孩、背着小妹妹织毛衣的小姑娘、挎着篮子剥玉米的老婆婆、一边放牛一边逗兔崽玩耍的小男孩,还有打场收粮的忙碌人群,人物形象个个勤劳纯朴,周围的风景即便天气阴霾黑云翻滚小路泥泞,那也是以柔和、纯美的姿态示人的,尤其是那些小动物们,憨态可掬,或依偎在主人的脚边,或伸出舌头,娇嗔地舔着孩子们的手心,或调皮地追打线团,或慵懒地躺在地上嗮太阳,只有埋头拉车的老牛,则是勤恳的,弓腿埋头,奋力拉车。
这些格调优雅、纯净温暖、充满和谐的油画,一下子就牵住了我的思维,带着我回到静谧美好的童年时光。
我的童年是在豫北农村度过的。小村庄里四季分明,水沃田丰。秋收玉米夏收麦,暑有西瓜冬出山药,春天蒿芽嫩,秋来怀菊黄,雨后彩虹桥,晴日湛蓝风。乡亲们勤劳善良,你帮我助,相亲相爱;孩子们活泼可爱,纯朴干净,巧言笑语。猫呀狗呀这些家禽也悠闲自得,善解人意。家家户户门前种花,房后植树,侧面圈猪圈,院子里围篱笆鸡舍。门前的小路旁,隔个三五家,就有个牛栏羊舍。这里民风淳朴,猪牛羊都养在外边,只有被人照应,绝不会有偷盗伤害发生。
路边磨得圆润发光的磨盘是孩子们的书桌,也是大人们的餐桌。吃饭时大家把菜端到石磨上,便聊边吃,兴致盎然。午后孩子们就着磨盘读书学习,声音朗朗,好不快乐。院墙上靠着的木梯子是孩子们的玩具,安静的孩子坐在上面看书,调皮的孩子会把它放平,用石头支着,比赛跳高、走钢丝。那个物质相对匮乏年代,精神却富有快乐,任何物件,都能成为功能强大的玩具。
乡村的孩子,哪个不会使用镰刀和拉架子车呢。看孩子、洗衣、做饭更不在话下了。农忙的时候,家里有弟弟或者妹妹的女孩子背着宝宝,麻利地收拾厨房,洗晒衣服,喂猪喂鸡后,才搬个木凳子,端端正正地坐下,拿出毛线,一边逗宝宝,一边编织毛衫,做这些事,没有人觉得累,只是想着怎么才能把宝宝照顾好,多做一些事,减轻爸爸妈妈的劳累。而男孩子是自然要跟着大人下地的,锹、锄、耧、耙、耖这些农具,样样不在话下,大家干起农活,有比有赛,就像在进行一次运动会,热情十足。
童年的时光,是一阵清新快乐而充实的风。清早的雏菊花沾满露水,早早起床,采几束放在装满水的瓶子里,可以泡茶喝,也可以观赏;午后约几个小伙伴,去房后的小树林里捉蝴蝶,到水沟边淌水凉快,或者去冢边摘野果尝酸枣;晚上则拿着手电筒摸知了猴,捉些萤火虫。乡村的童年,每天每刻,都有着不同凡响的快乐。
儿时的乡村离我愈来愈远,最终幻化为一缕轻烟,一杯怀念。可是,那些童年的片段,却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翩翩起舞,轻轻地扯动我的心扉,让我悠悠回味,久久咀嚼。
●崔新娟/乡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