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我眼中的莫言
尧河流域的草编技艺
生龙活虎
天 堂 峪
每周一字
元旦抒怀 (外一首)
为了忘却的记忆
安仁与利仁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眼中的莫言

作者:□王德义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几乎被国人忘记的事物,因为一个叫莫言的中国作家的摘取,再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

  四年前一次全国性的文学笔会,作为联络人,我有幸与莫言有过三天的近距离接触。时光荏苒,印象依旧。

  那是2008年的六月,山笼翠,水流碧,正是焦作最好的季节,全国检察文学笔会在此举办。

  按照约定,15日早晨,我和检察院的司机一起,早早来到新郑机场,等待北京名家的到来。由于飞机晚点,一直等到12点多,才看到客人的身影。

  带队的《检察日报》副总编辑、著名诗人王守泉,一看到站在候车厅出口处的我们,就大着嗓门,连连拱手:“不好意思,晚点了,晚点了。”还没等我说话,就放下旅行包,热情地向我介绍一行的舒婷、曹乃谦等人,当介绍到莫言的时候,我注意到这个像邻家大哥一样的作家,可能旅途的原因,一脸倦容,只是冲我微微一笑,明显没有曹乃谦直率有活力。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就说过,莫言和曹乃谦那时是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一场笔会,二美皆俱,只是初次的接触,两个大家竟是如此大相径庭。

  那时候,莫言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艺术总监、《方圆法治》杂志名誉主编。我几次到北京最高检察院参加宣传培训,都听过他的讲座。他深邃的思想,妙趣横生的冷幽默,很难与现实中的他统一起来。这样的印象,在随后的日子里,更得到验证。

  记得那天座谈会开始前,服务生把有关领导和名人,引领到各自的座位。当莫言看到自己的座位,在会议特别重要的位置,显得有点惶恐,和身边的王守泉很是谦让了一番,最后在王的坚持下,莫言才坐了下来。

  在笔会期间,主办方安排有名家和检察官交流时间,很多人出于仰慕,纷纷请参会的名流照相合影、题字。自然,莫言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对象。那个中午,他始终一个表情,任由大家和他拍照合影,当有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笔墨纸砚,他略一犹豫,就不停顿地写了起来。在给一帮粉丝的题字中,莫言只是稍微看了几眼求墨者,就运力书写了起来。说实话,他的笔迹谈不上行云流水,也没有我喜欢的恣意潇洒风格,但我发现,他对每个求字者所写的内容,都有恰到好处的思想把握。有一位请求他题字的,莫言并不了解,只是在对方索字的时候,凝视了那人只有几秒钟,就提笔写到:“厚道”。想想这位做人做事的忠厚实在,身边熟悉的人莫不惊讶。一面之缘,莫言怎么如此了解人心!

  那次笔会,安排了一场诗歌朗诵。地点在神农山脚。置身其中,峰林环伺,山风袭人,阵雨湿衣。空旷的山谷摆上了几排简单的桌椅,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诗歌爱好者围满了四周。

  舒婷,每一个爱诗的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当代中国诗歌史绕不过去的名字,在诗歌朗诵的整个过程中最受瞩目和追捧的名字。或许是受气氛的感染,作家曹乃谦,生于斯长于斯现在定居于北京的作家李洱,上海音乐学院文学教授、诗人肖开愚等,都争先恐后,登台展示才艺,调动会场气氛,而莫言静静地坐在前排偏中间的位置,一言不发。当有人要让他也上台朗诵一首诗歌的时候,他连连摆手,显得很窘迫。

  云台山是令人神往的地方,自然是笔会不能绕过的精彩。在采风中,那些平日风度儒雅,举止温文的名家,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中,忘情嬉戏,甚至放浪形骸。作家曹乃谦拿着一根整天不离手的竹“拐棍”,一边让人拍照,一边唱起了山西版的要饭调——“白天想你拿不动针/黑夜想你吹不灭灯/白天想你墙头上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随风飘荡的民歌,悲凉中充溢着原始的生命力,让人捧腹大笑,其乐融融。一路沉默的莫言,也不笑,也不说,静静地随着众人,行走在迷人的风景中。山脚路边,一个腼腆的男青年手捧莫言的《生死疲劳》,翘首顾盼,看来是粉丝在等偶像的签名。莫言与著名诗歌评论家陈仲仪谈笑而过,未曾留意。小青年不识莫言真面目,无知无觉,随后而来的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心细,拍拍青年说,过去的那个就是莫言……

  那晚,把大家安排在云台山住宿。吃过晚饭,夜已经很黑了,是大家自由活动时间。很多人慕名去找莫言,都没有在住处找到。我沿着山区小道漫步,正好看到莫言坐在一个大石头上,面对眼前的沟壑,临风在和陕西的一个作者闲聊。打过招呼后,我也坐了下来,天南地北,开始闲谈。

  莫言聊天的时候,也始终不紧不慢,感觉不到一点名人的架子,但也难感到有热度。不过,谈起文学,很放得开。那晚,或许在大自然怀抱,他感慨多多,他告诉我俩,在很多年前,写完《红高粱》的时候,当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王蒙先生,让编辑转告,如果倒退20年,他在想象力上可以和莫言拼一下。

  他说,这是王蒙谦虚的说法,当时也并不认为他的想象力比自己差。

  那晚,他仰望着沟壑对面的黑黝黝群山,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我的年龄正是当时王蒙的年龄。在想象力上好像是有些差距,没有了当时天马行空的劲头,记忆力差了一些,写作速度也没有当时快。至于想象力能保持多久,我也不知道,但只有保持一个好的体魄,不甘落后,不断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刺激,才可能保持一个相对长久的、有创造力的写作生涯。”

  听松

  

  莫言 书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