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涛
在“双十一”、“双十二”的购物狂欢节之后,随着又一个圣诞节的到来,传统商业的机会也来了——除了铺天盖地的促销广告外,本市某商场还抛出了平安夜、圣诞节36小时不歇业的“疯狂购物节”,以期借着这个"舶来"的节日春风,赚个盆满钵溢。
在“双十一”、“双十二”的购物近年来,就是由于这一被商家利用的节日经济,引来了很多有关传统节日遇冷、传统文化沦陷的言论。其实,商业与文化,从来就不是一对悖论。就连商场选择此时延长营业时间,也与文化并无太多关系,其中蕴涵着的,却是一个经济学原理。
在“双十一”、“双十二”的购物经济学的边际分析理论认为,商场是否延长营业时间,主要取决于延时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大小。简单地说,边际成本就是商场营业时间每延长一小时所耗费的成本,它包括由于延长时间而造成的水、电等直接物耗,以及支付的售货员的加班费和奖金;而边际收益就是商场营业时间每延长一小时,所卖出商品的收益。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商家才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可见,商场之所以选择在节假日期间延长营业时间,是因为人们在这时有更多的时间去购物,使商场的收益增加;而平时紧张工作和繁忙家务使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购物,就是延时服务也不会有更多的人光顾,增加的销售额也就不足以抵偿延时所增加的成本。
由是而言,圣诞节的疯狂与红火,除了商家准确把握住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进而推波助澜之外,也多少沾了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光。毕竟,在如此短的时段内,能否做大元旦、春节这一首尾相连的节日经济这块蛋糕,圣诞无疑成为了一次很好的预热。
尽管圣诞节狂欢背后,有着经济原罪这一不争的事实:自从圣诞节走进中国百姓生活,其商业化的标签便从未撕掉。在我市的大街小巷,“圣诞打折季”“圣诞礼品热销”“狂欢夜狂甩”等商家惯用的营销套路仍随处可见。
至于众商家能否续写“电商购物节”的传奇,自有商家的自我盘点,与社会消费品总额统计数据的现实体量。笔者更愿意,在这个看似疯狂的圣诞节背后,我们都能多一分平常心,不言传统节日的冷遇与传统文化的沦陷,不失对前景的信心与对梦想的坚持,为我们新一年的征程积聚一种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