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共青视点/动感青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向一线青工送文化大餐
团市委开展青年文明号培训
市实验中学开展“我的中国心”系列活动
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幸运的
“温暖冬天”火热进行中
年轻人争相体验刷手机乘公交
一路成长,一路集邮
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北京三大火车站将通免费无线网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丙臣:
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幸运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方家禾

  “那么多的血液病患者,还有不少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配型成功是很偶然的。很多人一辈子也很少有机会去拯救别人的生命,而我有幸做到了。”2012年12月27日,在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号教学楼的一间会议室,记者见到了一个多月前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的林丙臣。他的言谈举止在告诉记者,他还没有从发自内心的“救人”的喜悦中完全走出来,但同时似乎又要按捺住这种喜悦,重复地表示,“这其实也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林丙臣目前是学校的教务处教务科科长,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他日常行事低调,学生、教师和同事,多数人都不知道他完成了一件大爱善举。

  倒是因为妻子坚持要请假陪着林丙臣上郑州去完成捐献,妻子所在的山阳区委组织部得到消息后,对此事颇为重视。他因此对妻子还多少有些“怨怼”,“最开始只告诉了她一个人,让她帮忙‘隐瞒’,没想到她心里藏不住事儿,她的单位和我们双方的父母都知道了。”但他也理解,妻子所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是缘于“爱”。

  因为有长期的义务献血经验,林丙臣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就略有了解,“捐献技术已很成熟,就是循环采用约200毫升的外周血,身体很快就会恢复。”

  一年前,当林丙臣路过东方红广场,看到焦作市红十字会在征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就过去进行采血化验,之后顺利加入中华骨髓库。半年前,他得知自己和一名患白血病的24岁驻马店女孩配型成功,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捐献,开始加强营养和锻炼。

  妻子很好说服,最大的阻力来源于双方的老人。林丙臣隐瞒着远在老家孟州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直到去位于省会郑州的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前一天,他回老家看看时,难以隐瞒了。

  11月中旬,母亲和妻子陪着林丙臣到了郑州。经过一周的住院准备,他调整好了自己的身心状态。母亲看到医院里那么多等待救助的病患,也扭转了自己的态度,在“男儿血,贵似金”的唠叨后面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能救人命也算是值了。”在医院期间,林丙臣最难忘的是一名年过六旬的男性捐献者,“年龄不小了,但心态乐观、积极,坚持定期献血,坚持锻炼身体。”

  按照要求,为了保障捐献的顺利完成以及不产生后续纠纷,在捐献完成前和捐献后三年,林丙臣和受助女孩不能相认。至于三年后,他承认,想认识这个女孩,但还是会尊重女孩的意愿,不强求。

  据焦作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林丙臣是我市第27名、河南省第319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华骨髓库自2003年得到专项资金投入建设以来,截至2012年9月底,可用于为患者检索志愿服务资料达150多万人份,3000多位配型成功的志愿者为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从这个比例来看,我省和我市都算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大省’和‘大市’了。”该负责人说。

  但我国人口众多,仍有数以百万计的血液病患者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以拯救生命。志愿者越多,配型成功的机率就越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