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是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一项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活动原则上每月选出一期“中国好人榜”,每期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五个类别评议,在全国范围内共计评选出100位“中国好人榜”好人。2012年,经我市各级文明办积极推荐和广大市民踊跃评议、投票,我市有13名个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1名个人和1个集体获此殊荣,位居全省前列。
一个好人,就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弘扬好人事迹,学习好人精神,就是倡树浩然正气,就是提振百姓精气神,提升群众幸福感。这些身边好人来自基层、来自群众,他们的凡人善举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他们的精神,集中展示了我市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果,展示了城市文明,促进了社会和谐,擎起了建设“美丽焦作”的道德旗帜。
让我们一起加入发现好人、评议好人、传颂好人、关爱好人、争做好人的行动,在参与中,传递感动,传承文明。广大市民可向市文明办或辖区文明办推荐身边好人。
王小和: 身残志坚爱无边
王玉梅:久病床前成孝媳王月香:爱是无声的诺言姚红磊:我和孩子们做朋友赵景臣:丹心更比夕阳红
王小和,53岁,修武县五里源乡东板桥村残疾人理发师。“能人王小和,是咱的楷模。身残志更坚,撑起一片天”。30多年来,精湛的理发手艺,周到的服务态度,为王小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他先后共培育徒弟近40人,其中残疾人就达10人。他义务为周边的病残老年人理发,更是让众乡亲刮目相看。对家庭,他是知冷知热的大孝子;对公益事业,他更是不甘人后。汶川地震,他两度捐款。村里建文化活动中心,他又率先捐款。他用勤劳的双手,用自己的爱心,诠释了做人的真谛,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最强音。2012年2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王玉梅:久病床前成孝媳
王玉梅,49岁,修武县人。她以儿媳的身份默默演绎着这分胜似女儿的人间真情,现如今,一则至善至亲的感人事迹在修武上下被津津乐道,11年来,在承担高额医疗费的同时,她悉心伺候瘫痪在床的80岁婆婆,王玉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着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故事。1994年,由于单位效益不好,31岁的王玉梅下岗失业了。2001年,婆婆马桂兰住进了医院,这一躺就是整整11年。11年来,王玉梅每天的生活就是以婆婆为圆心、店里为半径在转。这种生活她默默地坚持了11年,且将一如既往地坚守下去,为的是一副守护家庭的责任重担,为的是一颗孝敬老人的赤诚之心。 大爱无言,但足以让人敬佩;孝道无疆,但仍需身体力行。 王玉梅,以平凡行动,平静之心,平常之事,在宁城大地,默默书写了一分孕育着满腔热血、极强烈责任感的孝爱真情。2012年2月,她入选“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
王月香:爱是无声的诺言
王月香,59岁,温县番田镇王太保村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为了一句对丈夫的承诺:“你的亲人以后就是我的亲人,不管以后多苦,我都帮你撑起这个家!”她40年坚守诺言,执着于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人,用她博大的爱诠释了中国女性特有的善良与温厚。儿时独挑家庭重担,照顾四位亲人,婚后要照顾多病的婆婆,为她养老送终,还要照料疯癫的大伯哥和植物人的丈夫。大伯哥走了,丈夫走了,可她无法分清多年来默默的付出是苦还是甜,就像无法讲清兄弟俩的离世是不是就意味着解脱一样。她坚信一个道理:做人,就要做个无愧于良心的好人;说过的承诺再轻,也一定要做到。2012年2月,她入选“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
姚红磊:我和孩子们做朋友
姚红磊,27岁,市广电局干部、市慈善总会乐施助养中心秘书长。从大学时代起,他就一直积极参与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为孤残儿童奉献爱心成了他追逐的梦想。 2010年6月1日,市慈善总会乐施助养中心终于在市儿童福利院8楼顺利成立。中心刚成立的那段时间里,为了便于照顾孩子们,姚红磊干脆搬进乐施助养中心,与孩子们吃住在一起。每个双休日的早上,他总是早早起床,然后帮助中心的助养老师把早饭做好,然后再招呼孩子们起床吃饭。饭后,他又带着孩子们到公园里游玩,看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公园的每个角落,姚红磊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晚上,他总是想着各种法子哄孩子们早点睡觉。在孩子们都带着甜甜的微笑进入梦乡之后,姚红磊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自己的房间。在姚红磊的多方争取下,目前,市慈善总会乐施助养中心已累计募集善款超过10万元,助养孤残儿童14人,这些失去家庭的孩子们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姚红磊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乐施助养中心的志愿者们深入社区开办公益德育课堂,到贫困山区和贫困家庭奉献爱心,展现了一名青年志愿者的风采。2010年12月,他光荣获得了我市首届志愿者服务市长奖铜奖。2012年4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赵景臣:丹心更比夕阳红
赵景臣,79岁,孟州市赵和镇中临泉村退休老干部。从获嘉县教育局长、林业局长退休后,他回到中临泉村。10多年来,他累计投入资金15万元,做善事,并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帮助村里30多家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他主动承担起为村民清扫村里道路任务,方便了学生和人们的出行。他自费订阅《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党的生活》等报刊,把一项项内容和标语写到墙体黑板上,方便群众学习。村里修路,他拿出2000元交到村委会;村里建文化大院,他又拿出3000元搞赞助;汶川大地震他更是噩梦连心,先后拿出1100元和1000元交“特殊党费”和“兴党党费”。他先后荣获孟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赵和镇先进党员、老干部先进工作者称号,还被评为2010年度“感动孟州”十大人物。赵景臣依然用自己的至理名言,践行着老有所为的点点滴滴。2012年4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岑琳达:爱心无国界
Ethne Linda Shum (中文姓名岑琳达)女士是澳大利亚Chinese Orphans'Assistance Team Inc (简称COAT)国际组织负责人。1998年开始,岑琳达女士每年都率队来到焦作市福利院,通过资金赞助、带领义工团队协助养护和开展护理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福利院提高收养的孤残儿童、弃婴的生活水平和护理员工儿童护理技能。2003年,在焦作市福利院原有康复科基础上,她和福利院共同合作创办了COAT康复中心。2007年到2010年间,为了帮助孩子们多接触社会,早日融入家庭、社会,她在焦作市福利院协助下,先后成立了6所“鹰之家”家庭式养护中心,共聘请了46名员工,对福利院部分孩子进行家庭式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养护。目前,共接收福利院孤残儿童54名。截至2012年2月,通过岑琳达女士的努力,COAT组织直接用于福利院孤残儿童、弃婴的抚养、教育、康复、理疗和工作人员培训等费用约140万澳元(折合人民币900余万元),先后组织了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的教育、理疗、育儿和医护方面专家300多人次作为国际义工来到福利院帮助这里的孤残儿童。2012年6月,她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宋金柱:翻译创作写人生
宋金柱,武陟县人,现为焦作大学翻译中心主任,中共党员。十多年来,出版双语著作125部,3200万字,内容涉猎广泛,且其中不乏像《梦的解析》这样“难啃的骨头”,被称作“新世纪国内翻译第一人”。1986年河南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他分配到焦作大学工作。为了实现做翻译家的梦想,他满腔热情地投入翻译创作。1991年2月,他翻译的7000余字的《横渡海峡》在吉林《短篇小说》月刊上发表。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翻译的作品开始陆续在《青年参考》《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羊城晚报》《英语世界》《大学英语》《世界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知音》《演讲与口才》等报刊发表。1997年10月,他翻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跟往事干杯》由远方出版社出版。2010年,宋金柱的两部新作《心灵鸡汤全集》和《人性的弱点》持续位居全国图书排行榜前十名。他说:“作为一名文化人,尤其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能唯利是图,要讲职业道德,何况自己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呢!”2012年6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行玲先:柔肩风雨担道义
行玲先,49岁,孟州市河阳街道办事处长店村村民。她靠着坚韧和执着,不离不弃,多年如一日,先后为三个老人养老送终,培养出两名大学生。1990年,两位老人先后病重,她彻夜不离地围在床前悉心照料,直到安然离去。刚送走爷爷、奶奶还没喘口气,婆婆又因病卧床不起。她没有怨言,每天给婆婆煎汤熬药,洗衣洗脚,端屎倒尿,精心护理,直到婆婆安详地闭上双眼。老人们辞世后,照顾三个小叔子吃饭、穿衣、上学的重担压在了行玲先夫妻的肩上。1995年10月,她承包的厂改建为纸箱厂,历经几年的艰苦创业,长鑫纸箱厂产值年年攀升,先后安排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名。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她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河南省“巾帼致富带头人”、焦作市“巾帼道德模范”、焦作市“感动焦作十佳母亲”、焦作市“三八红旗手”及孟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感动孟州十大人物”等30余项荣誉称号。2012年6月,她入选“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
陈恒恩:十二年的不离不弃
解放区焦南街道办事处中州社区,有这样一对老人,他们用52年的时间,演绎着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的爱情传奇。2000年10月28日,曹永凤在家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沙发上,经检查是突发脑血栓,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这一切对陈恒恩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不顾一切地哀求医生救救自己的妻子。“只要有一线让她活下去的希望,我就不会放弃。”陈恒恩说。也许是真情感动了上苍,手术很成功,曹永凤没有成为植物人,但却左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陈恒恩暗自下定决心,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也一定要让妻子恢复健康。从此,陈恒恩选择了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12年来,陈恒恩用轮椅推着妻子走遍了焦作市区的每个公园和每一个大大小小的超市,让她了解焦作的发展、焦作的变化。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在陈恒恩的悉心照料之下,曹永凤的病情大有好转,原来蜡黄的皮肤有了光泽,思路变得清晰,原来不太灵活的舌头现在能说话自如了。陈恒恩不离不弃、始终坚守这个苦难不幸的家庭。一对平凡的夫妻,一个普通的家庭,一段淳朴的事迹,一曲爱的奉献,在这样感动着人们!2012年8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
杨常珍:唯愿书香满人间
杨常珍,40岁,在解放区打工的安徽农民工。她有一个梦想:让买不起书的孩子走出阅读的荒漠。1997年,杨常珍随丈夫来到焦作务工。她发现城里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如果能让那些闲置的图书得到循环利用,并发放到买不起书的孩子手中,让偏远农村的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同城里孩子一样可以读到丰富的书籍,这不是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有好处的一件事吗?杨常珍的脑子里冒出这样一个想法后,就去追逐自己的梦想。2007年暑假期间,杨常珍骑一辆脚踏三轮车,挂一面“爱心收书”的条幅,开始走街串巷收购市民家中闲置的图书。中国联通焦作分公司负责人知道了她的想法后,在新华街营业部二楼腾出4间房子,无偿提供给杨常珍使用。由此,“追梦爱心书屋”的牌子挂了出来。2007年年底,她把精选出的500多册课外读物分发到位于深山区的沁阳市常平乡山路平小学300多名孩子手中。几年来,追梦爱心行动共计为在校学生捐书9800多册。历时4年多的探索和努力,杨常珍的追梦爱心书屋已积累图书3.2万册、期刊100多种,并形成了4名固定义工和数十名志愿者参加的追梦爱心团队。几年来,杨常珍不仅为追梦换书计划无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投入个人资金2万多元。2010年,杨常珍荣获焦作市首届志愿者服务市长奖。2012年8月,她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李广林:敬业奉献的森林卫士
李广林,59岁,修武县西村乡裴庄村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40年如一日,以场为家,35个春节都在场部度过,一人维护4000余亩山林,无论酷暑严寒,无论霜晨雨夜,每天徒步巡护林区20公里,不知磨破了多少双布鞋,身上留下多少处伤疤。他共抓获或协助抓获不法分子38人次,为林场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此外,他还对育林、护林、造林以及合理开采等提出建议,为林场节约生产成本50余万元。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他坚持以场为家,对林场的一草一木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精心管理40多年。每当走在郁郁葱葱的大山里,望着那一片参天的大树,一片安静祥宁的山林,他无怨无悔!2012年8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孟杰:用真情守护平安
孟杰,市公安交警支队交通警察。五年如一日,他忙碌在繁华的街头,挺拔的警姿、标准的手势,让他得到“城市标杆”的美誉。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刻起,孟杰就下定决心:不怕苦,不怕累,勤学苦练,一定要做一个响当当的交通卫士。为此,孟杰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辛苦与努力。五年的辛勤工作,让孟杰早已成长为一名合格交警。2004年,他所在的交通岗被团市委、市公安局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他自己也连续四年评为“全市优秀协警”、“协警标兵”。 2006年,孟杰被中共焦作市委宣传部授予第二届“焦作市杰出青年卫士”荣誉称号。2007年4月,他被团市委、市委宣传部等部门授予“焦作市十大杰出青年”、“焦作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8年,他被授予焦作市首届“道德模范”称号。同时,他所在的交通岗也在2010年被团省委、省公安厅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没有惊天动地,没有丰功伟绩,只有生活中平凡的点点滴滴,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和顽强的坚持,孟杰同志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个平凡交通民警的辉煌!2012年9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韩文清:用爱唤醒“植物人”
解放区七百间街道陶瓷路社区的韩文清,七年多来,以不离不弃的坚定信念,用深深的爱唤醒了“植物人”丈夫,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2005年4月的一天深夜,丈夫突然脑干出血、昏迷不醒,医生明确表示这种疾病死亡率为90%,即使抢救过来也肯定是“植物人”。韩文清却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对医生说:“即使有一线希望,也要全力抢救。”经过抢救,丈夫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正如医生所料,丈夫真成了“植物人”。已花掉数万元、欠了不少外债的韩文清,实在没有能力继续让丈夫住在医院里治疗,就把丈夫接到家里。功夫不负有心人,丈夫的病情,一天天好转,身体逐渐恢复,如今已能与家人进行简单对话了。为了不离不弃的家,韩文清还在每天忙碌着。2012年9月,她入选“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