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者三年来天天捐款 慈善部门为其留奖杯
对在嘉兴市慈善总会做了近十年财务的莫文珍而言,“天天捐”是她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2009年11月1日开始,“他”每天都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方式向嘉兴市慈善总会捐款,少则一元,多则上千。至2012年11月,已累计捐款达38215.07元。
说熟悉,莫文珍天天都要和“他”打交道,要为他开捐赠收据;
说陌生,莫文珍不知道“他”的姓名、年龄、籍贯、工作,当然,更没见过本人。
3年捐了3万多,留下1000多张捐赠收据
年底,莫文珍有点忙,作为嘉兴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她还要兼顾财务,元旦假期一上班,她就开始一遍遍对账。
抽屉里,有一叠很整齐的捐赠票据,捐赠人一栏是空的,她保存了三年多了,而且越来越厚。
这些,都是留给一个被他们称做“天天捐”的人的。
“2009年8月,隔几天就会有一笔网上捐款,付款户名和账户都是空的,几元几十元不等。”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异常。
直到2009年11月底,莫文珍对账发现,11月1日开始,嘉兴慈善总会账户天天都会收到一笔捐款,都是以网上转账方式,且不留名。
12月底,一查,还是这样。这样的捐款一直持续了三年多,“五一”、“十一”等放假期间都会捐。
“我们推断,这应该是一个人。”莫文珍说,捐款额最少的一元,多的上千,比如2010年7月27日,捐了1531元;2010年8月17日,捐了2109元。
按规定,每一笔捐款,莫文珍都要给捐赠人开具收据。
这一摞厚厚的捐赠收据保存完好,记者算了下,已有1100多张,量了下大概有15厘米高。
莫文珍的统计很详细,至2012年11月,这个“天天捐”至今已累计捐款38215.07元。
每天凌晨转账,“天天捐”成了他的代号
这个神秘的捐赠者到底是谁?
从网上银行的电子凭单来看,付款户名和账户都是空的,显然,对方不想留下信息。
“这三年多,这个人保留着一个习惯,钱都是凌晨零点到1点多这段时间捐的。”对慈善总会的人而言,这算是唯一的线索。
大家开会时,经常提及这个人,说多了,大家就将“他”代号“天天捐”。
有人说,可能是网店店主,清点完一天的营业额后,把零头网上转账捐出,数额大点,可能当天生意好点;
也有人说,可能是盲人按摩师,出于回报社会的心态,持续捐款。
不过,这些都是推测。
直到现在,“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捐赠人一栏还是空的。
“我们尊重他个人的意愿,因为涉及个人隐私,我们也不好直接去银行查。”莫文珍说,虽然他们也很好奇,不过,对“天天捐”,他们更多的是尊重和敬佩。
给他留着奖杯证书,希望有一天能送到他手里
除了收据外,慈善总会办公室还为“天天捐”保留了一个水晶奖杯和一本红艳艳的荣誉证书。
在2011年年度嘉兴慈善大会上,“天天捐”被授予慈善先进个人。
“捐赠收据我还会继续开下去,奖杯也继续保留,我相信,总有一天,会送到他手里。”莫文珍说。
记者了解到,在嘉兴市慈善总会,还有“月月捐”、“年年捐”、“经常捐”等不留姓名的好心人。
“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经常不间断地做好事。”嘉兴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沈敏谷说,慈善界有句老话,“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希望能靠大家的力量,聚沙成塔、汇流成河,也谢谢这些好心人。
男子伙同现女友抢劫前女友 两人双双获刑
由于感情纠葛,加之还不上高利贷,31岁的韩海潮伙同24岁的现任女友张婷婷抢劫前任女友卢某,抢得近万元财物。昨天,记者从朝阳法院获悉,韩海潮、张婷婷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半,罚金8000元。
受害人卢某回忆,她和韩海潮是2011年8月认识的,韩海潮以包工程的名义骗过她17万元,后又通过殴打、威胁等手段拿走7万元。分手后韩海潮给她打过一张25万元的欠条。
去年1月4日凌晨1点多,卢某和新男友刚刚到家,正准备进屋时,张婷婷带领两名男子突然出现。这两名男子把她男友拦住,张婷婷把她拉扯上车。这时她看到韩海潮也在车上。在车上张婷婷把她的苹果4S手机抢走并关了机。卢某被带到一家酒店,在酒店房间内,张婷婷继续对她进行打骂,从她的包里翻出七八张银行卡并逼问出密码。大约20分钟后,张婷婷返回酒店,将3000元现金扔在房间内的桌子上。卢某事后得知,这3000元是从她的银行卡中取出的。卢某后来趁韩海潮熟睡时才得以脱身,并于1月5日晚上9点多报警。
韩海潮和张婷婷称,两人手头紧,才想到从卢某那儿弄点钱花。
■法院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韩海潮、张婷婷的行为已构成抢劫罪。韩海潮曾因犯诈骗罪于2009年9月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其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依法对其撤销缓刑,将新犯抢劫罪与前罪数罪并罚。而张婷婷系初犯,到案后如实供述所犯罪行,其家属帮助退赔并预缴罚金,对其所犯罪行依法予以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分别以抢劫罪判处韩海潮、张婷婷有期徒刑3年半,罚金8000元,韩海潮因与前罪尚未执行的有期徒刑3年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6年4个月。一审宣判后,韩海潮、张婷婷均未提起上诉。
拾荒老太遭6条烈犬撕咬身亡 狗主人被刑拘
本报讯(记者李浩)昨日,本报A9版报道老人拾荒身亡,身上有血牙印,疑因被狗咬一事,引起广泛关注。昨晚,雁塔警方通报,初步判断老人被狗撕咬致死,嫌疑人唐某
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被依法刑拘。唐某对烈犬未尽到圈养责任造成他人死亡,成为西安市因此被刑拘的第一人。
据公安雁塔分局刑警大队教导员王飞讲,12月25日16时许,电子城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辖区太白路与电子三路十字东南角苗圃有一老太死亡。接到报警后,分局党委高度重视,局长唐建平立即组织刑侦、电子城派出所、治安大队等部门开展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等工作。
经查,死者王某(女,78岁,住电子西街),12月25日在捡拾破烂途中意外身亡。经初步勘察,死者身上有犬牙状齿痕,后根据现场物证、走访调查初步判断死者系犬科类动物撕咬导致死亡。饲 养 人 唐 某(男,66岁,西安市人)因对所养狗未尽到圈养责任造成他人死亡,依据法律有关规定,昨日,公安雁塔分局对饲养犬人唐某,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依法刑事拘留。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6条咬死人的恶狗已经被捕捉,警方将按照相关规定随后予以捕杀。
对此,公安雁塔分局局长唐建平表示,为进一步加强雁塔区犬类安全管理工作,杜绝此事的再次发生,切实保证辖区广大人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根据《西安市限制养犬条例》的相关要求,雁塔区即日起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烈性犬、流浪犬、大型犬专项整治行动。
贫家男子半工半读终圆律师梦
2012年11月22日,国家司法考试成绩查询通道开通,杨绍平的名字在列。这个27岁的小伙子闭眼三秒:自己8年的逐梦路,终于有了新的起点。
杨绍平有两个身份。白天,他是北大南门一家傣族小饭店的传菜工,穿行于厅堂与后厨之间;晚上,他是北大教室的一名自习学生,为了他的“律师梦”埋头苦读。
传菜工下班去北大复习
“请问,这里要人吗?”傣族小饭店的厨师小刀记得,去年3月的一天,一个低细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活计。
他循声望去,一个矮小的小伙子站在前台,背着一个破旧的双肩包,全身土灰。
小刀随口回一句:“不要。”饭店的老板恰巧看到了这一幕,他拦住了这个衣衫褴褛的小伙子,“留下来吧,缺人”。
“我叫杨绍平。”小伙子腼腆地介绍自己。因同是云南老乡,大伙很快接受了他。他年纪稍大,大伙叫他“老杨”。
不到一周时间,小刀发现老杨有个小秘密。每天晚上8点下班后,杨绍平就会消失,直到深夜11点才再次出现。小刀偷偷瞄过,发现老杨下班就往北大跑。在大家的追问下,杨绍平说自己是去北大的自习教室看书,“准备司法考试”,将来当律师。
在小刀看来,律师和传菜工之间,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他无法想象这个满身油污的杨绍平能站上法庭。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小刀还强烈要求和杨绍平一起去自习室。他看见这个老大哥拿着书,从坐定那一刻起,“就仿佛是另外一个人”。
小刀默默地退出了自习室。他回来对所有的小工们说:“老杨是来真的。”
放弃大学追逐8年梦想
杨绍平回家,需要先坐火车到昆明,再坐10个小时大巴到临沧市,换乘3个小时的小巴到达双江县,还得在摩托车上颠簸4个小时才能到达在半山腰上的小富王村。
贫穷落后、治安混乱,是杨绍平对家乡的印象,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地方激起了他成为一名律师的梦想。
2005年,杨绍平考上了大学,老父亲四处借钱,好不容易凑到一万元,才将儿子送上火车。
杨绍平刚下火车,就找了一家银行将钱汇了回去:“学费我打工凑,你们不用管了。”
其实他放弃了大学,准备自考法律专科、然后再升本科,拿到毕业证后参加司法考试。
为贫困的家庭放弃大学,这是杨绍平心中永远的秘密。他从不敢向家人坦白。
这期间,他当过宾馆保安、绿化工、前台接待员、传菜工,半工半读。他除了用每月不足两千的工资养活自己、买学习资料、报名考试外,还要不定期往家里寄一些钱。
“孩子在外头苦着呢,我知道。”老父亲说,但他实在帮不上什么忙。杨绍平还是娃娃的时候,母亲就身患风湿病瘫痪在床,“成了家里的药罐子”。老父亲是退休的水利工人,因曾经被水淹过,落下了一身病根。现在每月两千元的退休工资,还不够“我这个糟粕身子的医药费”。
8年来,杨绍平除了背负自己的梦想,还要扛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律师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杨绍平去年参加过一次司法考试,名落孙山。
北师大法学研究生王兴齐曾和他一起备考司考,她的同学只有20%通过了考试。
杨绍平半工半读,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学习时间。他害怕会再次失败,于是向老板请了一个月的假,准备最后一搏。
2012年8月22日,他在北师大旁租了一间只有5平方米的地下室,每天早上7点起床,他就裹着书本和一个MP3出发,学费昂贵的司法考试学习班他是上不起的,他让朋友把学习班的课程录下来,反复听。
杨绍平的午餐就在学校食堂吃,只有一个菜,“大部分时候只要素菜”。
有时候他实在困得不行,就趴在课桌上小睡半小时,直到自习室熄灯,他才走回地下室。一个月后,杨绍平走进司法考试考场时,已不像去年那样局促不安了。
2012年11月22日,杨绍平在国家司法考试成绩查询网上通道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闭眼三秒,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回头对着身后的小工们腼腆一笑:“中了。”
饭店老板嘿嘿笑着说要在门口挂个横幅庆祝,小刀抱住老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欢喜。
“爸,我通过考试了。”杨绍平转头躲进小包间里,给66岁的老父亲打电话。
老父亲不懂这个考试的意义,他只会不停地说:“好咧好咧。”
他不知道,此时的杨绍平在电话那头已双手发颤,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更不知道,5个孩子中排行最小的儿子为这场考试准备了8年。
12月29日,傣族小饭店的生意仍然红红火火,杨绍平穿着一件黑色的棉衣,从后厨端出一盘盘菜,步履稳健。小刀说,杨绍平正在找实习单位,等他找到了,他就要脱下这身油污的棉衣,“梦想就要照进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