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要让困难群众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
让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
农家冬闲挣钱忙
支农惠农暖民心
图片新闻
飞天梦圆亲历记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飞天梦圆亲历记
—— 记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申行运(右一)与杨利伟(左二)、费俊龙(右二)、聂海胜(左一)在一起。 (本报资料照片)
 
   

  人物档案

  申行运,温县人,1952年出生,1978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后在国防科委某院校任教15年。1993年始,他从事航天员医疗保障工作,1996年承担航天员大队筹备、组建工作,同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全程参与了我国首批航天员的选拔。13年间,申行运带领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14名航天员圆满完成了“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2009年,申行运光荣退休,现任中国航天基金会宣传部长。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

  神圣的使命,神奇的职业,神秘的生活,在承载着中华儿女千年飞天梦想的众多航天人中,曾有他的身影——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

  他的麾下,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中国第一代航天员。他的骄傲,是这支队伍顺利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载人飞行、首次太空舱内活动、首次太空出舱等开创性航天任务。

  近日,应本报《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约请,申行运特地介绍了他担任航天员大队大队长期间的一些“内幕”情况。

  航天员是这样选出的

  身材笔挺,双目有神,精神饱满,语气爽朗,初见申行运,看不出他今年已是花甲之年。

  “咱们多谈航天员,多谈航天事业,少说我自己。”采访伊始,申行运对记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申行运是我市温县人。18岁那年,他应征入伍。冥冥之中,他与航天事业似乎早有一种约契,其所在的部队直接开拔到即将开建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四周崇山峻岭,脚下一片荒芜。修路、架桥、建房,这样的工作干了一年后,他当上了卫生员。三年后,他走进了位于广州的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课堂。1978年,他被分配到地处东北地区的国防科委某部队院校。讲台上,他一站就是15年。

  1993年,随着中央军委关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上马的决定,他被选调到北京,负责航天员医疗保障与监督工作。随后,他参与了航天员大队的筹备、组建与航天员选拔的全过程。199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大队长。

  “航天员的选拔原则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申行运介绍了我国第一批航天员诞生的过程。

  航天员是从全军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的。首先是档案筛选,要求在年龄、身高、体重、学历、飞行小时和当前身体状况、无烟酒嗜好等方面同时符合规定要求。这样一来,几千人变成了几百人。第二步是初选,通过严格体检,只留下60人。第三步是复选,让复选对象集中住进北京某部队医院,进行历时十多天的全面、深度身体检查。

  接下来是评定录取。把通过体检的人送到中国航天中心,模拟各种航天环境进行体验式考察。由此,60人变成了20人。再把这20人的家属和孩子接到北京,进行有无传染病的检查。

  最后,14人被选定——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批队员。

  航天员是这样炼成的

  1998年1月5日,北京航天城。14名来自空军部队的飞行员摘下飞行徽标,换上了镶嵌着金色航天徽标的航天队服。“从这一天起,我就与咱们国家第一批航天员朝夕相处。”申行运说。

  生活中,申行运和航天员们像亲兄弟一样相处;工作中,他又要进行极为严格的管理。他参与编写了一整套高度限制性的规章制度,规定航天员们有“五不准”,即不准在外就餐,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吸烟喝酒。

  “限制就是待遇。”申行运说,“这些天之骄子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而他们的高度自律让我深为钦佩。”

  申行运在保护航天员方面可谓铁面无私。“神五”发射前,中央电视台一位知名记者前往采访。由于正处“非典”时期,申行运与他“约法五章”:不准握手,不准合影,保持5米以上距离,摄像记者穿戴隔离衣,用两台电风扇从被采访人的位置向采访人的方向吹。

  及时解除航天员的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保证他们以最佳状态参加学习和训练……申行运把思想工作做得无微不至。

  记得2001年年底,杨利伟的妻子患病住院,需要进行手术,5岁的儿子无人照管。可正在此时,航天员大队要去外地进行训练,且所有训练都是一次性的,缺课不补。如果缺席这次训练,很可能导致他与即将实施的载人航天飞行失之交臂。去还是不去?杨利伟的心里充满了痛苦和矛盾。最终,他还是按时和大家一起出发。“到了驻地,我有意和他住在同一房间,随时观察他的情绪变化,及时做心理疏导工作。”申行运说。

  航天员们除了要学习30多门理论课程外,还要接受8类56项专业训练。“超重耐力训练,要求航天员在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条件下,能够保持正常呼吸和思维能力。每次短短的40秒,几乎都要耗尽身体健壮的航天员们全部的体力和精力。前庭功能训练,坚持15分钟算及格。我试了一下,到第三圈就晕得不行了,可我的队员们几乎几天都要忍受生理极限的挑战。”申行运有些动情地说。

  “睡眠剥夺训练,要求队员们在隔离舱内连续工作72个小时不能合眼。离心机训练又称魔鬼训练,且伴随全部训练过程。低压缺氧训练,要求队员们承受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因缺氧和迅速减压带来的考验。这些训练项目器械上均装有制动按钮,谁要承受不了,可以自行按下按钮结束训练,但在所有的训练中,没有一人触动按钮。”

  某一年的寒冬,申行运带队到俄罗斯最北边的空军基地进行寒区生存训练。这里位于北冰洋岸边、北极圈内,四野白雪茫茫。在零下40℃至零下50℃的冰天雪地里,队员们要设法坚持48小时。“我每天上、下午各去队员们所处的冰窟里探望一次,主要是查看他们是否被冻伤。在听到有队员说‘有冻死的感觉’时,我对队员们肃然起敬。”申行运说。

  “就这样,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凭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创造出了零淘汰率的辉煌成绩。2003年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

  航天员是这样起飞的

  “10、9、8……5、4、3、2、1,点火!”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神箭托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旅。

  现场观看发射的人群欢呼雀跃,庆祝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而申行运此时则泪水盈眶。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申行运带领航天员提前到达发射中心。直到发射前一天下午5时,杨利伟被确定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第一人选的决定才正式下达。决定同时宣布,翟志刚为第一备份,聂海胜为第二备份。

  按照日程安排,14日20时30分杨利伟就要休息。20时20分,申行运来到杨利伟的房间。

  “利伟,怎么样?”他担心杨利伟压力太大休息不好,专门过来询问。“我知道,如果杨利伟因休息不好导致状态欠佳,哪怕是血压、心跳、呼吸等有一点点变化,都可能被换掉。”申行运说。

  “队长,没事,我睡得着。”杨利伟说。看到杨利伟状态良好,申行运放心地离开了他的房间。

  15日2时,医生叫醒杨利伟,为他做了最后一次身体检查。

  3时,是早餐时间。申行运把深颜色的可乐往每人的杯子里滴了一点,以水代酒为杨利伟壮行:“再过几个小时你就要出征了,我代表航天员大队全体战友祝你凯旋,我们在北京等着你!”

  5时,出征仪式按时举行。之后,杨利伟被送往发射场。6时15分,飞船返回舱关闭。9时整,火箭点火。“那天天气特别好,我站在离发射场1公里的地方,目送火箭起飞,逃逸塔分离、箭体按规定程序转弯,直到消失在视线之外,我的眼泪流了下来。”申行运说。

  “那一刻,心情很复杂,既为他默祷祝福,又为他捏一把汗。”申行运说,“这毕竟是咱们国家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呀。美国是世界航天大国,可就在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太空返回,距着陆只剩16分钟时,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航天员不幸罹难。从1961年加加林上天,到2005年我国神六返回地面,全世界共有451名航天员执行过航天任务,其中22人牺牲。高科技与高风险同在,航天任务极具风险性。”

  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飞行,杨利伟在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这也宣告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直到杨利伟安全着陆出舱那一刻,我一直悬着的心才放到肚子里。”申行运说。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升空。此次飞行预示着,执行本次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将在太空度过41岁的生日。前一天晚上,我特意来到他的房间表达祝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史无前例地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由此,我国也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申行运说。

  2009年5月,担任了13年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的申行运光荣退休。如今,申行运虽然离开了航天员大队,但他依然为神圣的航天事业忙碌着。

  申行运,现任中国航天基金会宣传部长,长年奔波于全国各地作报告,讲述航天员们的英雄事迹,传递载人航天的奋斗精神。他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航天事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多播撒些希望的种子,为培养航天员的后备力量多做些事情。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