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8日报道,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关镇一民办收养所1月4日发生的火灾事故已经起动问责机制,兰考县民政局局长杨佩民等6名责任人被停职检查。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孤儿65.5万人,福利院收养的孩子只有10万左右。官方救助不够给力是客观情况,因而相当一部分孤儿被收养在民间。单从媒体近年来的报道来看,像袁厉害这样的收养人还有很多。但包括兰考县民政局局长杨佩民在内的6名责任人被停职之后,网络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满意,认为问责范围不够大。这很值得深思。
兰考此次事故持续引发广泛关注,且舆情对当地政府多持批评态度,除了7个孩子命丧火海刺痛公众的原因之外,和当地相关部门应对事故、应对媒体的方式应该也有关系。
火灾发生后,媒体最先传出的信息是采访不到相关责任人,接着是有官员说袁厉害非法收养,而事实是当地民政部门对袁厉害的收养行为纵容甚至支持。这让人看到的是政府部门在躲避问题、推卸责任,给人的感受是相关官员在工作上是不负责任的,在道义上则是可耻的,结果不但火灾本身,相关官员的言行也成了舆情谴责的对象。
这样的结果对兰考县、对河南省的形象都是极大的损害。因此,兰考当地除了要及时填补工作上的种种欠账外,也应该重视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记者赶到事发地进行采访是在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能,作为在党领导下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部门,理应诚恳、老实地接受媒体采访。如果以前靠捂盖子还能蒙蔽过关,在新媒体日渐盛行的今天,“捂”能奏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事实也已经多次证明,在信息社会,事故发生后已经不是“该不该报道”和“能不能报道”的问题,是“该怎么报道”的问题。因此,在事故发生后,政府部门躲避甚至阻挠记者采访都是很不明智的。
在兰考县这次火灾事故中,至少我们可以总结两点经验:在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理中,政府部门要努力做到主动,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满足公众需求,防止因信息缺乏引起的猜忌和不满;在事故初期,披露信息时应该注意用简明的语言提供事实性信息,切忌轻易作评价、下结论,以防诱发新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