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杨仕智、原文钊)3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市20多万农户,在“三化”协调发展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成为农产品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及市场开拓的生力军,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秦中华说:“这是紧紧抓住我市被确定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市机遇,抓数量、促规范、上规模、搞联合、创品牌,强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结果。”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早,以其规模大、标准高、辐射带动能力强领先全省。2011年11月,我市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市。为强力推进试点市建设,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室九组”合作社工作领导机构,即1个办公室、6个工作组、3个服务组。“一室九组”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我市通过探索、实践,确立了“抓数量、促规范、上规模、搞联合、创品牌”的工作思路。抓数量,就是下大力气促进合作社数量扩张,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户入社率,通过能人牵头办、企业带动办、部门主导办、政策引导办等方式,发展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了3208家;促规范,就是坚持依法办社、依章办事,实施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价格保护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财务公开制度,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上规模,就是加大扶持引导力度,重点培育50家明星合作社、100家龙头合作社和200家示范合作社,提升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力;搞联合,就是把同行业、同区域和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社联合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继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成为河南省注册的第一家联合社后,全市又注册成立了6家联合社;创品牌,就是积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资源优势,创立品牌,强化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去年全市新增注册商标1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
我市积极创新管理机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按规模效益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能力水平,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了分级管理,共分为明星合作社、龙头合作社、示范合作社和注册合作社四个等次,不同级别的合作社享受不同的扶持政策,树立了标杆,激发了活力,增强了发展的动力。
去年,我市在联合社建设、金融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全市注册成立了7家联合社,类型有规模扩张型、产业链条型、服务网络型、市场营销型;协调多家金融部门,采用五户联保、社社互保、企业担保等方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放贷1.9亿多元;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试点市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各县级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200万元扶持资金,为试点市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在全市建立了115个信息服务联系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法律、政策、管理和营销的平台,实现了合作社之间的横向交流。
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市建设,使全市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3208家,比上年增加420家,入社成员7.6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8.3万户,覆盖率达到45.6%;全市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达到了73家,超5000元的达到了11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繁荣了农村经济,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37.5万亩,带动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245个,形成了一批“四大怀药”、果蔬、食用菌、肉鸡、生猪特色种养带。合作社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注册,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合作社已注册90个商标,获得16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18个绿色食品认证。去年,全市入社成员共节省投资700余万元,户均节本增收22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