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节,遥远冰山上融化的雪水细流,涓涓、潺潺、淙淙,沿巴颜喀拉山山谷流淌,如此纤细,如此孱弱——可是,君知否,千古之河、不朽之河、神明之河、母亲之河——黄河,就这样开始了伟大生命!
伟哉,四渎之尊,大河滔滔!
壮哉,千古一河,万年不绝!
水是生命之源,黄河不仅以她的温柔给沿岸生灵带来丰富的水资源,更以其雄武造就了广袤的河川、平原,这对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繁衍的古人类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河,是文明的摇篮,由大河塑造的河川、冲积而成的平原,是人类文明诞生成长的原发地。
黄河在它5464公里的流程中,只孕育了两大平原。这就是分布在上游地区的2.5万平方公里的河套平原和下游地区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
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南麓的武陟,东达大海,南至大别山脉,北到燕山一带。在这块南北长宽5、6百公里的巨大的扇形区域里,武陟既是扇轴的根部,也是整个平原的制高点,同时还是扼守黄河河道的关隘。
武陟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作为黄河文明摇篮的核心地区,从上古时期,到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以及夏、商、周,黄河文明的繁荣发展一刻都没有离开武陟。
相传,早在7290年前,武陟就有人类活动,上古“无怀氏”部落在此建都留下今西陶镇古城村。武陟境内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也相当丰富,古“耿人作丘”就在武陟,全国19座佛祖真身舍利宝塔之十五塔——“妙乐寺塔”也建于此,魏晋名士 竹林七贤之山涛、向秀生于斯、葬于斯,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中的“覃怀”就是武陟的古称。
这里夏属冀州,春秋置怀县,秦易名武德,隋开皇十六年置武陟县。
武陟居“河汭”之内,早在汉高祖二年始设河内郡,当时的武陟叫怀县,建有怀城,统管着豫北十八县的河内郡治就在这里。在长达467年的郡治期间,历代汉帝在此兴修皇族家庙,扩建佛教圣地妙乐寺,建设对南方用兵的战略大后方,打造汉代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数不胜收的文化遗迹、民间祭祀礼仪和引人入胜的传说轶事。
武陟,恰在黄河中下游分界上,守河身、据地要,与中国历史上最久远、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河防事件”息息相关,成为不折不扣的黄河河防重地,是积淀了数千年、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之乡。
——千里长堤,起于武陟。
武陟,地处黄土高原与平原交接处,黄河由高原入平原地貌特征变化最为明显,是谓标识。华北平原战略屏障的千里黄河大堤,就是从这里开始。
——千里“悬河”,起于武陟。
悬河,是黄河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大河的根本特征。黄河下游水流平缓、泥沙淤积,历久经年,河床不断抬高,呈“地上悬河”,也是从武陟开始。
——千支万流,结于武陟。
《尔雅·释水》中说:“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是说黄河本清,纳支流一千七百多条,裹挟泥沙变浑浊了,这“一川”指的就是现今以济源为川首,武陟为川身的焦作地区,历史上叫做“怀川”。在一千多条黄河支流中,最后一条大支流——沁河,在武陟“钉船帮”入黄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这李白《公无渡河》一阙,奇想惊人,追魂摄魄。细想此诗此阙,句句相关武陟。
——尧帝农耕,勤于武陟。
尧帝,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武陟,黄沁交汇之地,土地肥沃,适于耕作,是尧帝部落重要聚居地。现今武陟境内大司马村陶唐遗址、赵庄古安昌遗址、东石寺古人类遗址都说明——
武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禹王治水,建功武陟。
舜即位后,命禹负责治水。《尚书·禹贡》载: “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覃怀,即今武陟。武陟是大禹治水重要战场,是治水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奠定丰功伟绩之所在。所以《史记》:“覃怀致功”。
其后,商汤王登基,遇7年大旱,于是祈雨,云行雨施后,竟几年洪水滔滔,及至决口。汤王带领民众堵口,常常身先士卒,大臣、民工也纷纷临危效命,直到决口处筑成新堤——汤王堤。
民众为纪念汤王,就把这段新堤叫“汤王堤”。堤边的村子,叫“汤王堤村”。紧挨着汤王堤村还有一个商村,商村有“汤陵”,计九个商代墓葬,“汤陵”边上有“商王庙”,庙中有宋、元、明碑数通。这些遗迹,也佐证了周边村子在宋之前已存在。
“这个大土堆,别看他在这里不是太显眼,它可是商汤王的陵墓呀!63年就被国家保护起来了,我小的时候,每回下过雨,俺来这里玩耍,都会在上面捡到骨头做的箭头,有时候也能看到铜箭头……”村民说,这就是汤王陵。
“汤王堤”,一个村名,出现“帝王名号”加“堤”,这是个非常奇怪、奇妙的组合,一叫叫了几千年,说明什么?
——汤王治水,留名武陟。
历史上,外地人把焦作人叫“怀川儿”。史载:“(夏)改邢丘为覃怀”。又,“邢,周公子所封,地近河内怀”。显然,“邢丘—覃怀—武陟”,是,一个地方,不同时期,三个称谓。
——邢人作丘,扬名武陟。
邢人作丘,显示出中华先祖高超的生存智慧和勇气。它开了古人类主动抗击水患的先河,这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在中华文明史、中国河防史上,意义非同寻常!它映射出中华先民不屈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核心所在!
特别要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条大型水利灌渠——“人民胜利渠”,渠首也在武陟。竣工仪式上,毛主席亲手摇动启闭机,开闸放水。开启了黄河“水患”变“水利”的崭新篇章。
也就是在那次视察中,毛主席在“钉船帮”对岸的邙山“小顶山”上,写下“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纲领性指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武陟,作为黄河文化之乡,从上古“邢人作丘”,到大禹治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弘的治河业绩,都与武陟密切相关。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治河遗址,非常丰富。
武陟地面河防遗迹中,北有古阳堤、汤王堤,直到北围堤、黄河大堤;南有尧堤、金堤、月堤、小铛堤等。
全国范围看:从上古至现代,所有年代,河防工程,唯武陟全。
尤其是,万里黄河第一观、天下黄淮诸河总河神庙——嘉应观在武陟,昭示着武陟在河防史上、黄河文化史上,与众不同的地位,也与其他治河遗存、民间黄河文化,一起成为黄河文化之乡的佐证。
嘉应观建于清代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亲自敕令,耗资288万两白银,修建的一座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清代官式建筑群,为全国惟一祭祀历代治河功臣的皇家道观。
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3年间黄河在武陟4次决口,一时间“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康熙派四子雍亲王胤禛,亲临武陟堵口,督办河工。
堵口成功后,雍正已即位,为纪念堵口,祭祀河神,封赏功臣,祈黄河安澜,派御匠仿故宫建了“淮黄诸河龙王庙”,并御笔赐名“嘉应观”。同时,嘉应观作为治河大臣行署,由河道副总督驻守。
旧时嘉应观隆重的庙会一年有两次,一次在农历九月十七日,传说是“金龙四大王”谢绪的生日;一次在农历腊月十四日,传说是“黄大王”黄守才的生日。
现在,每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嘉应观也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但这里的人们祭祀的不是什么龙王,而是那些历朝历代治理黄河的有功之臣。
嘉应观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无论从哪些方面衡量,嘉应观在黄河流域及至全国都——独一无二,武陟仅有。
黄河裹挟泥沙,奔腾向海,造就肥沃广袤的平原;黄河维系了部落融合,造就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黄河给人深邃辽远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武陟地处黄、沁河交汇处,土壤肥沃,适宜众多物种的生长,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棉花等物产丰饶。这里很早以前就有种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中药材的传统习惯,号称“四大怀药”,享誉大江南北。
由于黄河文化在武陟有久远、深广、全方位的影响,及至今日,在武陟地名文化中,仍弥漫着浓郁的黄河气息——全县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村名、地名与黄河直接相关,折射出黄河金滩、黄河故道、黄河故事、河防文化的历史身影。
《礼记 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能御大灾者祀之,能除大患则祀之……”。“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在武陟大地上,自古对“龙王”都有着强烈的崇拜意识。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他行云施雨、普惠民生、无所不能。
在武陟有一个万花村,村上有个青龙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宫内房上、墙上、梁上、柱上、门上、窗上到处是千姿百态的龙形象。青龙宫内供奉的青龙王,每每祈求多有灵验,御灾捍患,救赎众生。每年以祈雨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活动,有严密的组织和古老的程序,既系统又规范。
和青龙宫一样,武陟民间逢年过节,都有举行大型的“行水”表演活动。
“行水”这个叫法不知道从何年开始,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用了“行”和“水”这两个字。有人说“行水”,是为了再现武陟古老水乡繁华热闹的生活景象,也有人说这是再现渡河治河筑堤修坝的劳动场面,有人干脆叫“行水”为耍“故事”。随着时间的久远,这一传统的祭祀习俗,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栩栩如生的表演来看,无不与水相关,与河相关,与黄河文化相关。
黄河文化对武陟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戏曲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这些元素直接或间接地镶嵌揉合盘结发酵在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它与节日、祭祀等活动紧密结合,形式多样而又富有生气。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舞狮子、哼小车、担经挑、大驾、背僮、盘鼓、得胜鼓、抬鼓,这些民间“故事”,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明朗、向上的风格。
武陟的戏曲也可以说是黄河文化衍生的产物,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怀梆和二股弦,均起源于武陟。
在历史长河中,武陟大地上的戏曲艺术非常繁盛,从祭祀专属围桌而唱祈求风调雨顺的“踏摇娘”,到画地而演的“跑旱船”,再到登上“高台”演变为大本的戏剧艺术,不断发展、不断传承、不断提高、不断繁荣!
这些独特的民间风情印证了武陟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了下来!黄河文化就是这样在武陟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如今武陟的黄河文化遗存,不仅是武陟人民的巨大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从远古至今,历朝历代留存在武陟的黄河文化,让武陟成为一个巨型的、丰富完整的“中国黄河文化博物馆”。
武陟县非常重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规划的“八区”建设中,有两个文化之区,定位魅力文化之城、和谐生态之城,突出了对黄河文化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并计划投资60亿元,倾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区。
武陟还先后拍摄了电视记录片《万里黄河第一观》、电影《嘉应观秘史》,协助或动员武陟籍作家,创作出版反映黄河文化的《大清河防》、《雪落长河》等长篇小说,举办了大型黄河文化节活动。还定期组织黄河文化书法大赛、黄河故宫嘉应观摄影大赛。专门成立武陟县黄河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当地民间文艺家,举办论坛,进行黄河文化研讨,撰写学术论文100多篇。一年一度的嘉应观、青龙宫黄河文化庙会,积极筹划、精心组织,传承普及、倡导和谐。
聚焦武陟,能看出中华民族,六千年与水患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如巍巍太行,屹立不倒!
聚焦武陟,能看出黄河文明,七千年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的灯塔,如熠熠北斗,千古闪烁!
黄河文化浓缩于武陟!
黄河文化闪耀于武陟!
黄河文化辉煌于武陟!
(县作家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