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9版)完善“三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42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80万元,主要任务是在全县新建14个乡镇农技推广站并购置仪器设备等。目前该项目已批复,正在编制实施方案。
2012年,我县实施了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程,启动了白马泉闸引水工程,完成了二干排河道治理;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旱涝保收田1.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万亩;补贴购置农机1343台,推广玉米收获机87台,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集约经营铺就现代农业之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走上集约型的道路。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及县土地流转奖补政策,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等土地流转主体,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并协调各乡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先后召开全县土地流转工作推进会及土地流转暨适度规模经营现场会,组织乡镇人员到外地学习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调动各乡镇和村土地流转工作积极性,积极推进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分散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能手、合作组织集中,有效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2012年,我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培育成立全省首家合作联社——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有5家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农业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县围绕粮食、畜牧、林纸、怀药、食用菌等主导产业,鼓励支持河南斯美特、龙源冷冻等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群体。2012年,我县主要形成面品、肉品类农业产业化集群两个。面品产业集群以西陶、三阳、詹店等乡镇为核心地,主要产品涉及面粉加工、方便食品、休闲膨化食品、速冻食品等。2012年预计面品集群营业收入达到31.48亿元,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 85%以上。肉品产业化集群以三阳、大封等乡镇为核心地,重点发展牛(肉牛、奶牛)、猪、鸡、鸭等畜禽的养殖、屠宰及深加工产业链。2012年集群内企业年加工肉能力预计达到15万吨,营业收入预计达到24.57亿元,农产品就地转化率达到70%。
2012年,我县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8家。
规划先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我县投资近3000万元,经过公开招标,精心筛选,聘请泛华集团、北京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全国知名机构编制了全县城乡发展整体规划、城市建设详规、城市新区设计、旅游产业规划等,形成了一整套覆盖全县、城乡一体,相对完整、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初步搭建了“一个中心(县城)、一个副中心(詹店新区)、十个新市镇(中心镇)、若干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化架构。与北京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合作,正在抓紧编制全县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社区规划与产业规划同步,产业与就业互动”的原则,率先启动了“八区”周边的新型社区建设;依托新市镇及时跟进第二批新型社区建设;对位置偏远的村,依托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建设新社区,逐步进行合并,形成梯次跟进、整体发展的格局。
产业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具体实践中我县采取城镇带动型、工业带动型、旅游带动型、现代农业带动型和强村带动型“五种类型”,对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都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产业支撑,保证社区群众“有活干、有钱赚、能致富”。
2012年以来,我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及配套的激励办法。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用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并按每亩10万元的标准,对拆迁后置换成建设用地的进行补偿,支持社区建设。对进展较快的大虹桥乡妙乐新社区,一次性兑现奖励资金200万元,形成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具体采取了群众自建、开发商帮建、村企共建、集体代建四种操作模式。
目前,我县已开工建设西滑封中心社区、谢旗营中心社区等17个新型农村社区,投入资金3.8亿元,建设住宅楼70栋,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
如今,我县正坚持以现代农业为发展取向,在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奋力开创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