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杜 笠
核心提示
用人之要,重在导向。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大背景下,焦作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增强经济转型智力支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引进人才,创新人才制度,建设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并以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盘活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用人从古难,这是1000多年前欧阳修的喟叹。而在当今经济转型的大势下,重视人才,就是重视发展,人才资源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资源,也是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
对焦作而言,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近年来一直在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而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跨越,每一次跨越也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二)成绩彰显,问题尤在;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毫不讳言,由于地理位置优势不明显、研发配套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市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经济转型人才匮乏是我市经济转型的重要瓶颈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全市企业研发中心R&D(研究与开发)人员9884人,较2010年减少2022人,减少16.99%。特别是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博士和硕士毕业的人数只占0.9%。
这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而加快转型升级,激活人才资源这个第一资源,引领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撑,亦时不我待。
(三)人才支撑,创新理念促转型
我们必须承认,焦作的工业,结构偏重,基础原材料和高耗能产业比重高,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有限。焦作的农业,高产不高效,还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焦作的旅游业,颇有名气,但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市率先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战略构想,并于去年1月获得省政府批准。
一场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战,在我市全面打响。而伴随着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我市人才工作的理念也在不断创新、升华。
同以往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同,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人才不仅是一种重要资源,还是创新型经济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人才不仅要支撑产业发展,还将引领产业升级。在《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中,有如此明确表述:“要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增强经济转型智力支撑。”
按此要求,我市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草了《关于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服务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意见》和《焦作市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办法》,于去年10月16日市政府第七十五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扩大了人才发展专项基金规模。同时,我市建立了鄂晋冀鲁豫五省十三市人才战略合作关系,举办人才交流活动。
从人才保障到人才支撑,我市把人才放到了决定现在转型升级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全新高度,吹响了以人才引领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号角。
(四)高端引领,瞄准转型聚英才
实施人才战略,焦作成绩斐然:去年1~10月,全市共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128人,完成市定目标的112.8%。
但与经济转型的新要求相比,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为此,我市把引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头戏,一系列重大引才项目接连实施。
为完善创新人才培育政策,市科技局联合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布了《关于实施焦作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工程的意见》,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型团队给予科研经费支持。
在一系列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政策引导下,我市涌现出一批可观的创新成果。平安种业的吕平安、鸽迪公司的顾华志入选省创新人才,飞孟金刚石公司的超硬研磨材料创新团队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五)服务发展,人才带旺新产业
工业经济时代,产业集聚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催生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到来,在我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焦作,也由此走出一条以领军人才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集聚、以人才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的新路子。
有此一例,可证非虚。1999年4月,利用世行贷款、历经6年建设的武陟县红麻造纸厂建成时,陆续投资3.35亿元,从美国、日本、德国等8个国家进口的先进设备却出现了技术衔接难题,以致3年内3次试车均未成功,白白扔掉近1亿元启动资金,累计亏损4000多万元。为拯救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产品的红麻造纸厂,2002年7月,既精通造纸专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专家型人才姜丰伟经国内选贤,受聘创立江河纸业。通过多次技术改造,江河纸业不仅使设备有效整合,盘活了死滞资产,还使纸机达到国内造纸机械行业的最高水平,产销率达到100%。
引进一个人才,创新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业,开拓一片市场,形成一方优势,这就是人才的引领作用。
去年年初,一张招聘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公告挂在沁阳市政务信息网上。面向全国招聘研究生100名,择优选拔到集聚区工作,并解决户口、住房、待遇、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
去年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中科院原副院长杨柏龄,院士童庆禧等率领30名院士专家出席了“百名专家进沁阳”活动启动仪式。与会专家院士和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内200余家企业进行对接洽谈,当场达成合作意向32个,一大批高端“智囊”悄然流进沁阳。
扶上马,送一程。对于莅沁创业的重点行业领军人才,该市不仅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不低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不低于500万元的创业担保,还提供“保姆式”服务,让创新型企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又一秘诀。
目前,仅在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已与国内3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创建国家、省、市级工程(企业)技术中心39个,引进国内行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技术人才105人,企业与外智人才成功对接项目81个,开发新产品25个,解决技术难题38项,实现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
人才的集聚,促进了产业的集群发展。而事实上,高端人才的创新潜力很多要在几年、十几年后才能释放,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也要在一个时期后才能充分显现,这意味着我市的发展颇有后劲。
(六)以用为本,面向一线用人才
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扶助人才干成事业,这是我市人才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曾几何时,当一些地方还在为“人才工作与经济建设两张皮”而惋叹时,焦作早已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陈旧引才模式,确立“以用为本”的工作理念。
众所周知,很多丰富的人才资源,特别是大多数高层次人才,集中分布在高校院所,经济发展一线普遍存在科技成果不多、创新人才偏少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我市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千方百计盘活市内现有人才资源,柔性引进市外高端人才,以新机制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创造活力,让人才走出象牙塔,在经济转型的大舞台一展身手。
据统计,我市引进国外智力工作2012年度项目执行率、2013年度项目申报数均居全省前列。去1~10月,全市引进国外智力项目执行率达到95.7%,超过市定目标27.7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19个引进外国专家单位执行寻找和自有专家项目22项,接待来焦外国专家和海外工程师32人次。
科技合作项目,成为新的凝聚高层次人才和资金的亮点。国际科技合作和省院合作等项目预计获得900余万元项目资金扶持,吸引集聚了110余名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我市科技协作创新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96项,调动了企业科技合作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全市700余名科技特派员解决企业技术难题40余个。淼雨公司科技特派员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孔瑾先后为企业研发出30余种新产品,提升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爱尔福克公司科技特派员、焦作大学副教授付克明的发明专利每年可为企业降低成本1亿多元。
(七)创新机制,人才工作增活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面向市场、开放办学,使之真正成为就业教育、致富教育。
为创新机制,增强人才工作活力,我市一方面强力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程,出台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印发焦作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的通知》,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围绕省级职业教育强县、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特色学校创建,对学校工作加大指导力度,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去年10月,市职教中心学校等4家单位校企合作工作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去年11月,修武县、温县顺利通过现场验收和答辩,成为省级职业教育强县,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职教强县全覆盖。
如今,我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其中一期工程18栋楼有17栋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进入二次结构和装饰装修阶段,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6.7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数的93%。
与此同时,我市还全力支持高等教育提升工程。经过多方争取,省教育厅明确提出支持焦作市组建本科院校,支持筹建太极文化职业学院;精心开展河南理工大学争取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调研活动,配合河南理工大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去年9月,省政府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二五”规划》,将“以焦作大学为基础,申办焦作工程学院”正式列入河南省本科层次学校设置规划,焦作市申报设置焦作工程学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八)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人才引领,示范转型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曾旗认为,焦作要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经济与社会实现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着力培育与积极引进各类经济转型人才,利用他们创造财富的知识、信息、产权和经验等,为焦作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撑。
而激活经济转型第一资源,对于当前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焦作而言,关键在于着力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首选之地,让各类人才在这里“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九)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
转型示范,千帆竞发;焦作崛起,人才为本。在转型示范这波澜壮阔的创业舞台上,人才承载着振兴焦作的希望,肩负着怀川儿女的期盼。
要完成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实现科学发展,不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是行不通的;要创造焦作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人才工作不优先、不给力、不脱颖而出,同样是不行的。
(十)人才决定实力,科技引领发展
人才是竞争的实力,更是转型示范的保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能持续推进转型示范。
面对转型示范这一伟业,我们唯有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切实让第一资源成为推动转型示范的主力军,开创焦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