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学典
“以前土里刨食,靠天吃饭,一年到头落不了俩钱,现在厂里淘金,多劳多得,每月按时领工资,比以前强多了。”王小利兴奋地说。今年27岁的王小利是山阳区中星街道寺河村村民,在村子附近的江昊精密电子有限公司上班。五年来,该区有8100名农民像王小利一样,从田间转移到企业当起了工人。
他们的经历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山阳区紧抓城市南移东扩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等历史机遇,以城乡规划建设、产业支撑、公共服务三个“一体化促动”为重点,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相互融合的路子。
该区24万人口,4万在农村,占到16.7%;总面积74.4平方公里,46.4平方公里在农村,占到62.4%。16.7%和62.4%的比例倒挂说明:建设现代化城区,前景和潜力在农村,阻力和瓶颈也在农村。如何解决好农民、到哪里挣钱、土地如何流转、农民进社区后如何解除后顾之忧等问题?从偏重城市发展到城乡并重,该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开出了产城融合加快经济转型、村居改造加快环境提升、社区培育加快体制创新三剂“良方”。
依托南水北调工程,该区先后开工建设了定和村定和苑安置小区、恩村三街通园小区、墙南村安置小区、集中安置小区以及张庄村豫波花园等现代化小区,农民开始搬出平房住进公寓。该区还以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及时启动集聚区范围内“整村搬迁、合村并点”工作,将按照城市住宅小区标准,建成一个人口相对集中,土地集约利用,生产生活方便,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
农民进社区后房屋产权是农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为了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该区组织住建、国土、房管等部门,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确保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住上“大产权房”,使农民搬得进、住得下、卖得出。
农民都不种地了,土地咋办?流转!该区和其他地方一样,通过大力推行土地流转、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目前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3个,入社农户1157个,实现年产值8000余万元。
“我们腾出的4000余亩土地正用于谋划修正中原(焦作)产业园和焦作市LDE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大力引进带动能力大、集聚效应强的投资项目,不断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该区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区在集约使用土地发展新型工业的同时,正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加快分散、闲置土地资源的整合。
为了使更多农民进社区后有事干,该区把强化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就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开展各种针对性培训,目前已协调50余家企业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同时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市四城区中率先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并不断健全各项保障体系。
据了解,该区还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壮大产业支撑,引导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