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职场/焦作网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一切为了国家需要
关注教学中的非预设性生成
沁阳市“1+1”校园体育活动强健学生体魄
本周热帖
规范言行 推动网络实名制发展
网友杂谈
有问必答
温馨提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规范言行 推动网络实名制发展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张 冬

  见习记者 赵银岷

  “喂,您好,您需要装修吗?”“我还不装修,你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码?”近日,市民张先生频频接到装修建材商的电话,都是询问房子装修的事宜。让他感到纳闷的是,房子还没有交工,不少建材商就知道了他的电话号码,可每当他询问对方如何获得他的个人信息时,电话就挂断了。

  与张先生有同样遭遇的人还有不少。崔先生因为报考公务员进入了面试,他也在面试名单公布的同时接到了某面试培训机构的电话,向他介绍公务员面试培训的价格等信息。让他同样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机构是怎么知道自己的电话号码的。

  在没有手机的时代,即便是个人信息被泄露了,传播的速度也不是很快,想找到信息被泄露的人也不易。而现在,随便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就能找到你。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随意收集、擅自使用、非法泄露甚至倒卖公民个人电子信息行为越来越严重。

  如果说以上的例子只是因为信息被泄露而遭受骚扰的话,那么以下的例子就是犯罪了。市民冯女士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黑社会”,不但说出了冯女士的名字,而且知道她的工作单位,并让冯女士打一些钱到指定的账户,不然就对冯女士不客气。冯女士接到电话后很恐慌,不知该怎么办。她的一位朋友知道后,随即上网一查,原来这是一种诈骗手段,对方并不是什么“黑社会”,只是恐吓她骗钱而已。

  个人电子信息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关系到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立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去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表明立法机关向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亮剑”。此次通过的决定至少有三点意义:一是保护个人隐私和生活安宁,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二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三是规范网络活动,维护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通过立法加强网络信息保护,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立法只是保护个人信息的第一步,对信息泄露者的监督和打击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不过,在网上,有些人恶意泄露他人信息,却因找不到泄露者本人而导致取证、查处难。

  实行网络身份管理,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利用手机和网络上的信息发布,从事欺诈行为、发布各种违法信息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我国,虽然还没有普遍实行网络实名制,不过在某些领域,例如,认证的微博、BBS等已经开始出现实名注册。因此,规范自己的网上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广大网友需要积极去适应和遵守的。为了个人的信息安全,推动网络实名制的发展,让我们从规范言行开始吧。

  图为一位网民正在使用实名制注册上网。

  本报记者 赵林峰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