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涛
如果要问,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这个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开局之年里,最靓丽的一项民生工程是什么?城建三年大提升,无疑将成为很多人的答案选项。
北山的生态环境治理、背街小巷综合整治、老城区的燃气管网改造……每一项措施,皆指向民生,与市民生活体感息息相关。但笔者以为,在城市建设中,文化一环不可或缺,且尤须加强。
在我市“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的“怀川”文章中,就曾有如是论述:焦作的城市是由矿区演变而来的。如今城里人多了,城区面积大了,但还处处残留着煤城的痕迹。这里缺少文化品位,缺少花草树木,缺少现代元素,公共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打造一座现代宜居的新城还要下大功夫。
毋庸置疑,这项城市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正是对此论述的解读与实践。也正由此,城建三年大提升的目标任务,直指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四个方面,力促中心城市向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城市转型发展。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一座城市的建设必然要融入许多元素,而文化建设则是其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一说起城市文化建设,大多人首先会想起完善文化设施、举办文化活动、尊重文化人才等诸多“硬环节”,却有部分“软环节”,因存在一定难度,容易缺漏。
对此,知名学者余秋雨认为,城市文化的哲学本质,是一种密集空间里的心理共享。这种城市的密集空间,在政治上促成了市民民主,在经济上促成了都市金融,在文化上,则促成了公共审美。
何谓公共审美?这话听上去似乎艰涩拗口,不易理解。其实就是那些“抬头不见低头见”,躲也躲不开的城市建筑和街道,对人们审美的影响和熏陶。余秋雨认为:“一个城市的建筑和街道,是一种强制性的公共审美,尤其是建筑,一楼既立,百年不倒,它的设计等级,也就成了一个城市文化等级的代表,成了全城民众荣辱文野的标志。”
其实,除了建筑与街道,那些街道间各种招牌上的书法,街道上的路灯、长椅、花坛、栏杆,甚或是路边道沿的垃圾桶,又何尝不是公共审美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特别是,由于这些元素时时刻刻都安静地存在,与市民日益构建着一种长久的相互适应。谁能否认,这种适应一旦建立,市民们也就拥有了共同的审美基石。
在此方面,我市早在之前的精品路建设中,已对精品路两侧的违规户外广告,展开全面围剿,全面拆除。此举正与公共审美中,必须删除暴力、恐怖、恶心的图像,消除艳色灼目、厉声刺耳、广告堵眼、标语破景等现象,互相契合。
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亦是提升城市建设其中重要一环。著名经济学者梁小民曾把判断一个企业管理是否先进的标准,定义为它的公共卫生间是否干净。他认为,如果管理不到位,公共卫生间装修再好也肯定又脏又乱,而管理好的企业,装修再简陋,也肯定干净整洁。
判定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是高还是低,不用看其高楼大厦、绿地草皮、经济数据,看看它的城市街道以及街道旁边最常见的彩灯、广告和标语,也就够了。
这正如一根链条的强度,不是由它最强韧,而是最薄弱的一环决定的一样,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与文明程度,也往往取决于它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