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凯明
1月5日至7日,180万“追梦人”怀揣各自梦想走进同一考场。这一次,又一个纪录诞生了——2013年,考研人数再创新高。
然而,考研的硝烟刚刚散尽,但一些莘莘学子仿佛还未走出考研的“战场”,没有丝毫的轻松与懈怠,思绪仿佛总不能回归于常态。甚至一些考生在日志和微博中描写道:“考研结束了,却一点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是什么能够让考生如此感慨?考研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一项针对“2013届本科毕业生为何要读研”的调查显示:34%的人 在国内读研的第一理由是“就业前景好”,29%的人“想去更好的大学”,而“想做学术研究”的只占9%。
这个调查结果所显出的数据,足以清楚地证明如今百万考研大军的真实想法和目的。笔者认为,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固然重要,但首先要搞清楚自己追求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南京大学某著名教授说:“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选择读研的目的可以有很多,获取一纸文凭者有之,探究学术者有之,追求人生理想者有之……基于自己的目的选择读研可以视为理性行为,但如果将追求短期利益作为读研行为的唯一指南,则其行为就太过于工具性了,这不仅不利于研究生学业的顺利完成,更不利于其完整人生的实现。如果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功利的心态对待考研和大学生活,将大学视为获取各种技能证书的训练所,其结果令人担忧。”
其实,当下有很多现实的实例表明,研究生的就业率并不一定就高过本科生和大专生,甚至中专生。有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已持续七年不如专科生。高校硕士生也出现过剩,这种过剩可能是相对性的,一种是国家就业情况的大环境所致,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科研机构等就业岗位相对饱和。一种是毕业后的研究生,很大一部分眼高手低,对就业的岗位不看好而不愿意上岗。
笔者认为,如果从另一个意义看,改变命运的不止是读书,而是获得一个基本的学历和受教育机会,然后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从而在人生各阶段和各方面逐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考研绝对不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获取利益最大化的唯一通道,不能拿考研的成功与否来衡量自己的能力,更不要拿考研去赌明天,相信自己,正视未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