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驾校暗自涨价早已不是新闻。随着新交规的实施,严交规必然撬动高学费?一味向“钱”看,驾校将失去自己的良心和社会信任。
随着“史上最严格”新交规的实施,驾驶员考试也开始“大变脸”。对于驾校,新驾考带来的不是改进教学方式,而是培训费的暴涨。
近年来,各地驾校暗自涨价早已不是新闻。例如2010年,北京市将考驾照增加了7个学时,提高了考试难度,随之,多家驾校的学费纷纷上涨;2011年,上海市的部分驾校就瞄准了大量外来人口在沪考证的“商机”,擅自对非沪籍学员涨价。
新的交通法规实施以后,对驾驶员的技术要求无疑是提高了。短短几天,各地驾校学员“怨声一片”。在考试新规出台后,驾校似乎看到了“商机”,纷纷涨价,有的驾校涨幅甚至超过了50%。这使很多考生颇为不满,更对“涨”声表示质疑。
试问,学费由谁而定?涨与不涨,涨多少,到底谁说了算?收费是否合理透明?有无串通涨价、哄抬价格之嫌?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值得深思。
对于驾校来讲,涨价的理由无非在于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车辆需要更新,培训成本相应增加。这样的理由可以理解,但对于把学费提高到五成以上的驾校的“恶意”涨价则是赤裸裸的敲诈。
严交规必然撬动高学费?笔者认为,面对部分驾校恶意涨价的行为完全能够得到遏制。首先,物价部门要介入,看驾校究竟有没有涨价的必要。价格涨多少才算合理,应该由物价部门经过科学论证后给出合理标准,总之,政府给出指导价的原则不能变。
其次,公安、物价等部门要联手对培训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查证,看看钱是否都用在了“刀刃”上。
最后,有必要提醒驾校的是:赚钱不是终极目的,驾校还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一味向“钱”看,则将失去自己的良心和社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