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视野/婚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坐轿到开车,从规矩到规则
奥巴马签署新法案
终身安保卸任总统
宣传活动有声有色
武陟:“四个一”活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
英国万余户家庭
仍在看黑白电视
孟州:婚育文化主打文化牌
图片新闻
全球最好工作
滑水道测试员
落实八项优惠政策 营造良好氛围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坐轿到开车,从规矩到规则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2013年1月1日成为中国驾驶员的分水岭。随着新交规的施行,尤其是对“闯黄灯扣6分”的渲染,大伙儿开车都有些战战兢兢,也弄出很多啼笑皆非的段子与真实故事来。在争议之下,公安部门又宣布“闯黄灯扣6分”暂不执行,对当事人以批评教育为主。此后公安部门又对网上传闻进行辟谣——可见,规则的制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事前必须做足功课。

  中国正在进入汽车社会,但远未适应汽车社会,一些地方此前交警执法乱象频生,也有认真执法的交警遭到阻碍甚至侮辱,例如太原街头李衙内醉酒殴打交警,还自称“是在执行家法”。无论种种“陋规”还是所谓“家法”,实则都是超越规则的“规矩”。中国有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要迅速形成大家公认的规则,摆脱少数人制定的规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居正的“房车”

  公元1578年,大明万历六年三月,在京城到湖北江陵的官道上,一台巨大的轿子三十二个人抬着,官员路边跪迎。大轿子里坐着首辅张居正。

  这台大轿子有多大?史载:需三十二人抬,有卧室、客厅和厕所,轿子两边还有观景回廊。后人估算,这轿子应在五十平方米左右,移动的豪华的一房一厅。放在今天,那是一台超级房车了。这大轿子同时也是张居正的移动办公室,走到哪里,四方奏章亦快马加鞭追到哪里,然后由他在轿中现场票拟,再送司礼监批红,即便北部边疆的总兵官们也是直接将邸报传递给这位首辅。就犹如今天美、俄总统在外,仍拎着个核手提箱一般。

  这顶大轿子,是真定知府钱普赠送的,历史小说《张居正》中曾对此有过形象描写:

  “轿四周的锦栏,雕有百鸟百花图案,一喙一羽一枝一叶,莫不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轿顶用灿若金线的细篾丝密密编织而成,外面再罩以防水的明黄油绢,轿顶飞卷如曲面屋顶,四角牙檐峭拔,各踞有一只金凤展翅欲飞。顶檐之下是一圈高约一尺的垂幔,亦由华丽的黄缎制成,和风之下,幔上缀饰的猩红丝绦微微摆动,如丝弦上拂动的纤纤玉手,令人遐思陡生。垂幔半掩之中,是白绢轻敷的花格明窗,两边各有四扇,惊艳的窗花,却是远近闻名的当地艺人的剪纸……这轿屋一进两间,外间摆有书案,案上有纸笔墨砚。案几两旁,各站有一名十五六岁的水灵灵的妙龄少女,里间较小,仅搁一张床,权作倦卧的薰香兰室。顶上都是别具匠心的彩绘,脚下铺的是加厚的猩红地毯,踩上去柔柔软软没有一点声音……” 

  那时没有警笛,也没有开道车,但其声势,远非今日可比:漫漫长路上,宦官、锦衣卫、仆役等一群人簇拥着这个巨无霸前行。轿子后面还跟着戚继光派的火铳手,他们执着当时最先进的火器,给首辅大人当保镖。路上自然早就清理了,要拓宽的路拓宽了,要加固的桥加固了,“五步一井,以清路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张居正,坐在大轿子里,当然是顾盼自雄。后来他启程回京,一路排场更大,甚至超过了皇帝出巡。

  张居正确实被权力冲昏了头脑,他应该知道自己这一顶大轿子犯了“僭越”大忌,但他那时正处于权力的巅峰,他是能够定规矩的人。

  规矩的核心是强化等级

  如果在朱元璋时代,张居正坐这么大一顶轿子,早就人头喀嚓落地了。

  朱元璋穷苦出身,当上皇帝后,国家因多年战乱破败不堪,所以他于己于人,要求处处节俭。《明史》载,有一次,有司奏请,要把他乘坐的轿子装饰一下,需用黄金若干。他说,不必了,用铜就可以。臣下讨他的好,说:即使用纯金,又能费多少?朱元璋答道:“朕富有四海,岂吝乎此?然所谓俭约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且奢侈之原未有不由小至大者也。”

  明景泰年间以后,朝廷放宽了对官员坐轿的限制,官员开始坐轿出行,骑马非常罕见。这一时期,各级官员几乎无一不是豪华轿子的狂热追求者,轿子成为要面子、讲排场的最佳载体。但像张居正这般敢坐三十二人抬的大轿的臣子,也就仅此一例了。他不是不知道前人定下的规矩,但这位常自诩“我非相,乃摄也”的权臣,可以为自己定下新的规矩。

  定下规矩的,总是权势人物,否则再有道理,也没人服从。相反,权势者定的规矩,即使极不合理,也能被遵从。张居正坐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子,已经很夸张了,但是到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坐的是六十四人轿,东王杨秀清坐的是四十八人轿,他们从王府出来,南京城就要全城戒严,老百姓要跪在路边,背对着他们的仪仗队,否则死路一条,而且死得很惨,被凌迟或“点天灯”。

  定规矩的人,无不是遵循“官本位”的核心,以等级森严来强调、强化自我的权势。清王朝对轿子的使用规定最为细致也最为严格。《大清律例》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轿,外省督抚也用八人轿,普通官员坐四人轿。所以,“八抬大轿”成为高级官员的出行标志。彼时轿子已经完全成为权力的象征,骑马和乘车则被认为是下贱的行为,以至于八旗将领上前线指挥作战也都坐着轿子。

  坐着轿子去指挥打仗,荒诞吧,但这恰恰就是那时的官场规矩。

  从规矩到规则,路还很长

  1582年,万历十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他的葬礼可谓极备哀荣。然而,仅仅过了九个月,一切都变了,明神宗下诏追夺张居正官秩,接着又下诏查抄张府,昔日显赫的江陵张府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张居正甚至差一点被断棺戮尸。《明实录》如此评价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

  明神宗长期生活在张居正定的规矩的阴影下,当他终于能够打翻张居正、自己定规矩时,那一刻享受到了何等的权力快感?

  对权力的追求者来说,最大的爱好,自然是打破前人定的规矩,确定自己的规矩。

  在中国古代,轿子一直是官威的象征。唐朝初期,轿子只是皇帝和嫔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是没有资格享用的,后来放开了,但也仅限于很小的范围。北宋也是如此,一直到了南宋迁都临安,因为江南多雨、道路泥泞,赵构才定下新的规矩,允许官员坐轿,但规定祭祀时必须骑马,不得坐轿。从此,轿子在官场中逐步开始使用起来,形成一套等级森严的坐轿规矩。

  在人治时代,一个国家要想拥有人人遵守的公平的规则,并不可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法律底线,但由于“刑不上大夫”,这一底线仍屡屡被打破。

  很多人无法区分规矩与规则,简而言之,规矩是一个人对其他人的要求,规则则是大家一起制定、一起共同遵守的文化行为准则。换言之,规矩是制定出来的,而规则,则是大家或者大家的代表们一起讨论出来的,符合也捍卫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汽车还很匮乏的年代,汽车是权力的象征。但是在今天,汽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虽然不免用品牌、排量等来区分,但是跟当年坐轿子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西方国家早已有与汽车相关的各项完善的规则,而作为新的汽车大国,中国也在不断完善规则的制定,虽然不免出现“闯黄灯扣6分”一类的插曲,但恰恰是这个插曲,提醒规则制定者,要深入调研、要广纳民智。

  完善的规则,是对各种规矩的最好替代,这也是一个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必由之路。但是这条路还很长,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社会,如何让规则凝聚共识,寻找最大公约数,是一个全社会都值得为之努力的方向。           新 通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