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怀川故事
载歌载舞迎新春
牡丹
自省是成功的基石
尧河流域的草编技艺
每周一字
春天的预言
沁阳春节民俗摄趣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川故事

作者:□和洪范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四 怀川气象与物候分析

  

  (一) 星象与山川是怀川气象与物候万变中不变的载体

  《怀州大云寺碑》中载:“盖闻在天成象,悬启运以发萌;在地成形,奠山川以播气。百亿日月,未穷破暗之功;三千世界,岂究无边之境?况乎言议所及,通变之间哉!然而往古来今,前贤后圣,研几宗于无住,契化本于宫端。不测称神,弥纶止于天下;运成曰道,为大存乎域中。名与无名,未染常乐;色及非色,俱净皆空。生生不停,念念成环;极数观变,求而不得。”这里讲出了自然与人,在不变中万变,万变中不变的伟大奥秘。

  在我们怀川,万古不变的气象标志是星象,是星象所处的分野,也叫作星野。亘古不移的物候标志是山川,是山川所处的分野,也叫作方域。我们怀川自古迄今,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一代代人,其实头顶的是一块不变的天,不变的星象;脚踩的是一片不变的地,不变的山川。五代十国时北周的庾信在《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中所说的“方域芥尽,不变天宫”,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古话所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同样说的也是这一个道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百亿日月”的千变万化,都依据着一个不变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在天成象”与“在地成形”。于是,“在天成象,悬启运以发萌;在地成形,奠山川以播气。”这就形成了一方水土的气象与物候。

  无论大自然还是人类,历史的时空在轮替里留下的痕迹,是我们后人研究大自然以及人类最为可靠的依据。如果把我们怀川的气象与物候,在自然历史、地理历史与人类历史中细细地认识,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头顶的这一块天,脚踩的这一片黄土地,是如何地以惊人的耐心,不厌其烦地主宰着我们怀川气象与物候的轮替与重复。同时为生生不息的怀川人,赋予属于不同朝代、不同时代的色彩与意义。

  1、怀川不变的星野

  《史记·天宫书》中载:“天则有列星,地则有州域。”早在春秋战国的时代,人们就通过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相互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是某某国的分野,这种看法便是所谓的分野观念。古人之所以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便于观测天象与物候的变化,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顺治十五年《怀庆府志·卷之一·星野》中说:“相传晋宣王时,河阳有王气堑土以绝之,得芦根。是夕星陨其下,至今河阳犹有摘星庙。”这个故事说的是河阳摘星庙的来历,同时也告诉我们,天上的星宿把自己的根札在地上。当年晋宣王的王霸之气冲天掘地,堑土之中掘断了我们头顶这一片天上一颗星星的根(这颗星星的根是这一片芦苇的芦根),于是,这颗星星便从天上坠落了下来。于是,人们诚惶诚恐中顶礼膜拜,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摘星庙春秋祭祀。这虽然是一个荒诞的传说故事,但是它传达了古人在人类认识的童年,就把天、地、人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去考虑这个世界上事情的伟大哲学情怀。我们怀川古人在河阳留下的这座摘星庙,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祖先远大的目光,仅仅是因为认识上的能力,使他们不能对在这个世界深处看到的自然现象,去进行科学在严密上的解释。古人的长远目光是我们应该学习与成长的,古人的局限性,是他们未能具有解释这个世界深处存在的知识。我们今人的悲剧,是基本具备了认识这个世界深处的知识,却在万丈红尘里枯萎了我们先人曾经长远的目光。

  顺治十五年《怀庆府志·卷之一·星野》中又载:“河内郡为室壁分野,乃或以为觜觿参之分野。备存其说,以俟解人。”其实,室壁分野对应春秋战国时卫国的大部分疆土,而觜觿参分野对应郑国的大部与一部分卫国的属地。因而我们可以说怀川大地横跨了两个星野,占据了十二星野中的六分之一。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天象资料,怀川不仅据于古老中国三河之地的中间地带,同时比国之中的任何地域,在天时上都占有被造物格外青睐的优势。于是,怀川气象的敏感与神秘,或许是成倍于其他地域的几何级数。顺治十五年《怀庆府志·卷之一·星野》在这里又列举了一则故事,说的是明朝末年的一天,“天雨土,三日并出。未几,郡陷于逆闯。天变可畏,守土者念之,因志祥异,以附于云旦星石之义。”这个故事可以从多方面来解释:

  一是神秘说,当年李自成犯上作乱,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之中,已经逼近了怀庆府城。上天震怒,以气象的诡谲与肆疟,警示怀川人,这里将要发生天大的事情。于是,天上像下雨一样地下土,纷纷扬扬的黄土粉末,遮天蔽日,更让人觉得可怕的是,影影绰绰中人们看见天上出了三个太阳。这是一则必然录入《怀庆府志》的特大自然天象,天象的异常特别,神秘地预示着怀庆府不久将面临天大的灾难。

  二是烽火连天战争说,崇祯十七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今山西临汾)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等地,然后经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直指北京。两路大军环绕怀川大地,人喧马啸,尘土弥天,遮天蔽日的尘土,升腾自空中,又潇潇雨下,在日光的折射中呈现出三个太阳的奇幻天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年“天雨土,三日并出”的怀川天象。

  三是自然天象物理说,李自成摧枯拉朽的两路大军,左右迂回在狭窄的怀川大地上,逼仄的土地上突然增加了数倍于本土的怀川人,一时间提高了这里的气温。生火做饭的炊烟,伴着千军万马腾起的浮土,煎炒着攻打济源、河内、修武等成城池的喊杀声,礁炮声,建筑物的轰然倒塌声等等,自然打乱了怀川大地平素的空气流动规律。忽冷忽热的气温,时急时缓的空气流动,会酝酿出起于青萍之末的不定的风。风卷起弥天的黄尘,时淡时浓地遮蔽着人们的视力。惊魂不定的怀川百姓,或许会从又浓又淡的土雨里,看见了一个太阳,又看见了一个太阳,惊诧不已里再看到一个太阳。怀川的百姓在大明朝的惯性里生活惯了,一旦被打破了生活在心理上的节律,视觉上出现幻觉,也是极有可能的。

  我们还可以继续为怀川的那一场“天雨土,三日并出”的天象找出新的说法,然而近四百年前这一次怀川的特异气象,不能不以震耳欲聋的方式凝固在我们的府志里。这不仅仅是我们怀川“在天成象”的室壁、觜觿参星野下发生的历史故事,同时也是“在地成形”的黄河、太行山怀抱中演绎出的一场历史大戏。

  亘古如初的室壁、觜觿参星野与不老不死的黄河、太行山、王屋山,以及济水、沁河、丹河、蟒河,以及这里的三百里黄土地,为我们历史的怀川搭就了一座永不坍塌舞台,轮番上演着历史的与现代的、当代的气象与物候的故事。我们怀川的与曾经来过我们怀川的先人们,以及他们后续的子孙们一代代穿插其中,“名与无名,未染常乐;色及非色,俱净皆空。生生不停,念念成环;极数观变,求而不得。” (待续)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