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都屏君 李成杰 廉用林 吕学周
春节,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传统节日,可谓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沁阳地处中原腹地,和中华民族一样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春节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着演变。在蛇年来临之际,将沁阳的民俗拾取一些,以飨读者。
祭灶
“二十三,过祭灶,小孩们,拍手笑,再过六七天,新年就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汉要顶新毡帽,老婆要一百大核桃。”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俗称“小年下”。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正是人们置办年货的紧张阶段。家家户户开始烙祭灶火烧。将头天晚上发好的面在案板上揉成小团,拍成饼状,放在铁炉圈上烤。这种火烧和平时的烧饼有区别,平日的烧饼个大无糖,很随意;祭灶火烧不仅烙得小巧精致,而且必须是糖心的。过去的祭灶火烧中间有孔,据说是方便老灶爷上天时带着方便,那个孔是用来穿绳携带的。现在为了省事,不带孔了。
黄昏,开始祭灶。祭灶祭灶,顾名思义,祭祀灶王爷(也称老灶爷)。灶王爷的牌位一般安放在灶火旁边的墙上。贴上灶王爷的画像,画像两边是专门为灶王爷编的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或是“上天言好事,下界纳吉祥”,横披一般都是“一家之主”或是“永保平安”。画像下方钉个托板以便放置香炉、祭品。牌位因要长年安放,故而钉在高处大人小孩不容易够着的地方。烧三炷香,“神三祖四”,灶王爷是神仙所以烧三炷香就能得到信息。祭品只有一样:18个祭灶火烧。烧香磕头的同时,口中虔诚地对灶王爷说:“老灶爷,过年哩,您老保佑俺全家来年丰衣足食,不愁吃不愁穿”或是“您老到玉皇大帝那里多报喜少报忧,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或“去年俺家哪里做的不对的地方,请您老一定要担待,千万别记怪俺……”等等。祭灶的同时要在门口燃放一挂鞭炮,称“接神”。将灶王爷接到家里,带了干粮好上路。
这一天,哪怕是远在天南海北的人,都要赶回家里过年。据说后半夜灶王爷要“摸人头”,看看你家几口人,明年按人头数发放口粮。你若不回家过年,来年就没有你的口粮。这或许是老人们念挂孩儿们、催促孩子回家过年的一个理由吧。
为什么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而不是别的日子?祭品为什么非得要18个火烧而不是别的?灶王爷到底姓甚名谁?民间传说有好几个版本,在怀川一带传说最多的是:古时候有一姓张的纨绔子弟好吃懒做,对贤惠的媳妇动不动就非打即骂,休了妻将家产挥霍一空,不得已只好外出要饭。不想正巧来到前妻家。前妻不计前嫌,给他好吃的好穿的。他知道自己错了,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无颜再见前妻。抽个空挡钻进了炉灶内憋死了。这一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三,天上的玉皇大帝感念这件事,封他为灶神,命他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下界考察民情,如实上报,以便惩恶扬善。因灶神全家打上鸡牛禽畜共18口人,故而要带18个祭灶火烧,缺一不可。不过现在人们为了省事象征性摆上几个,是点意思就行了。这个传说说明了君子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说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道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