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今日武陟/副刊 上一版3
妙乐寺塔的前世今生
沁河飞鸟
东白水村与西白水村
冰天冻地,温暖之至,用…
心存浪漫
三代帝王师李棠阶
声 明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妙乐寺塔的前世今生
荆小斌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舍利塔分布图

  核心提示:

  中国佛塔,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同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

  公元前486年,也就是中国春秋末期周敬王34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下涅槃,其遗体焚化后,诸弟子捡得佛舍利,分在八国造塔供奉。公元前270年,阿育王登上孔雀王朝王位后,对外连年征战,血流成河;对内严刑酷法,杀人无数。直到遇见佛门弟子加行,亲见佛法之神妙,方才大彻大悟,从此洗心革面,弘扬佛法,佛教也因此得以在孔雀王朝蓬勃发展,盛极一时。当他听到当年分成八份的佛陀舍利,现在已到广布天下、利乐无量众生之时,就下令将这些舍利重新集中,令使者分送世界各地建造灵塔,这便是佛教中有名的“阿育王建八万四千塔”典故,其中在中国建舍利塔十九座,位于武陟的妙乐寺塔就是其中之一。

  一、真身舍利塔

  在元代的《重修大妙乐寺碑》中,妙乐寺塔序列是第十五。清康熙四十二年《重修妙乐塔记碑》说:“元延祐元年,达公和尚碑一通,碑面载佛于双树焚金躯,灰烬灭时余舍利灵骨,收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塔其一也,系阿育王始造,碑荫勒十九所塔名,妙乐塔序列第十五,是此塔乃舍利之宝藏。”民国初年,著名金石学家顾燮光在《河朔访古随笔》中记载了武陟元《重修大妙乐寺碑》碑阴所刊之十九塔:“元沙门智明撰《重修大妙乐寺碑》,碑阴刊天下宝塔一十九名:南京开宝塔、青州临淄塔、金陵长竿塔、河中普救塔、凤翔法门塔、瓜州城东塔、沙州大乘塔、洛阳白马塔、梁州姑藏塔、甘州删丹塔、蜀州龙兴塔、代州圆果塔、平阳霍山塔、成都福盛(感)塔、怀州妙乐塔、郑州超化塔、太原净明塔、辽州榆舍(社)塔、魏府临潢塔。妙乐寺舍利塔亦列入焉,其真名迹可知。”

  元碑所载之十九塔,与唐代文献如《广弘明集》(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唐释道宣)、《法苑珠林》(唐释道世)和《敦煌文献·P2977》等记载相比较,基本情况变化不大,但小有出入。即元碑有“南京开宝塔、蜀州龙兴塔”,而无唐文献之“西晋会稽鄮塔、隋益州晋源县塔”。 其中的“南京开宝塔”即我们熟知的开封铁塔(佑国寺塔),其所供奉舍利,即是吴越降北宋后,取“会稽鄮塔”之舍利入汴梁,故取而代之。“蜀州龙兴塔”,即今四川彭州龙兴塔,至于唐文献中的“晋源县塔”,在当时就仅是具名而已,寺址无可寻觅,有的文献甚至漏为空白。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妙乐寺塔,为重修之塔(五代后周苏允平所撰碑额即“妙乐寺重修真身舍利塔碑”),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开工,显德元年(954年)建成,其塔刹有宣徽院兵马使王廷矩合家姓名铸铜环柱上,铭文落款时间为:“显德二年岁次乙卯二月庚子朔二十一日庚申建。”从重修碑文也是作于显德二年看,则妙乐寺塔应为在显德二年举行竣工典礼(或为佛家所称之“开光”仪式),故历代《府志》、《县志》所载:“后周显德二年修”,所本即此。

  二、源远流长

  唐文献中,说妙乐寺塔为 “隋怀州妙乐寺塔”,但从隋仁寿年间隋文帝建舍利塔之事看,第一次是仁寿元年六月于三十州起舍利塔,此三十州中无怀州。第二次是仁寿二年四月八日于五十一州同时起塔,这次有怀州,但是根据后附的各州瑞应表,表明这一次初建的怀州塔并非妙乐寺塔,而是河内县的长寿寺塔(即今沁阳天宁寺,唐名大云寺)。这说明妙乐寺塔当非是隋代初建。

  佛教东传华夏,于史有记乃在东汉明帝时。隋代费长房在《历代三宝纪》中说,汉明帝于永平七年夜梦金人,因而遣使赴天竺寻佛,“于月支国遇摄摩腾,写得佛经四十二章并获画像。载以白马还达雒阳,因起伽蓝名白马寺,诸州竞立报白马恩。”

  这里费长房所说的“州”,有可能是习惯性的以隋代行政区划来称呼,因为东汉时的州是“州刺史部”,为监察体制,全国共有十三个州,州刺史为高级监察官吏,品秩不过六百石,还不如县令高(一千石)。行政区实体分为郡、县两级,当时河内郡与首都洛阳仅一河之隔,位置十分重要,为拱卫京畿之要地。各地要建塔奉佛,郡治之所在当然是最佳的选择;所以,在寺塔的选址上就有了不二的选择——朝向洛阳的县城西南方了!且佛教初来东土,形制还都是原始的以塔为中心的“先塔后寺”模式,所以,妙乐寺塔的始建年代远可上溯至与白马寺之同时代。

  那么,最初建的妙乐寺塔是什么样的呢?原始的印度佛塔,为半圆塚状的“覆钵塔”,也就是“窣堵波”,即在台基上建倒置的覆钵体,上面再建由柱状物构成的装饰性标志。如《广弘明集》记载的十七塔中,“甘州东百二十里删丹县城东弱水北土堆,古老云育王古塔”、“晋州北霍山南土堆,古老云是育王寺塔”,可见初始之“阿育王塔”均应为半圆塚(土堆)状的覆钵塔,由此而断,最初的妙乐寺真身舍利塔同样应该是覆钵塔之形制。

  西晋时曾任怀县令的著名文学家潘岳《在怀县作二首》(一名《朱明二诗》)诗中,就有“登城望郊甸,游目历朝寺”、“眷然顾巩洛,山川邈离异”之句,巩洛为其父所葬之地,故可判断诗人此时是站在城墙的西南角向着巩、洛方向遥望。按照时序之先后,诗人在这里首先“登城望郊甸”,看的是城郊景色,是实写,所以他“游目”所看到的“历朝寺”,必然是坐落于城外西南隅的妙乐寺和妙乐寺塔。

  三、千古沧桑

  明代赵贞吉(隆庆间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道经妙乐寺时,曾作《过妙乐塔》诗:“洪流千古意,孤塔往来人。寂寂留双槿,花开不计春。”明人牛自新亦有《怀宫咏古诗》:“木栾雄镇傍城阿,艺祖当年屡此过。两岸绿杨环沁水,一原芳草蔚黄河。山涛祠古莺花老,天乙坟荒岁月多。妙乐塔前聊纵目,清风岭上有悬萝。”

  据民国初年顾燮光《河朔访古新录》所记,“光绪间沁河横决(应为光绪十三年杨庄民堤决口),全寺荡然,遗址尚存”,“今寺依塔建筑,规模极隘”,“塔前有槿树二株,蔽日凌云,已数百年”。1939年8月,日军在五车口扒开沁河南岸大堤,大水横流,沁南尽成泽国;1942年8月,国民党区长孟新吾又在东小虹沁河堤上扒口,沁南大部受淹,自此,妙乐寺寺院全毁,唯塔独存,或许那数百年的双槿树就消失在这期间,也未可知。真是国犹不幸,寺何以堪?国家命运与寺院之兴衰真是紧紧相连。

  1936年11月11日到13日,与梁思成先生齐名的著名建筑学家、中国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刘敦桢率研究生陈明达、赵正之(法参)来到武陟考察古建筑,11月13日考察妙乐寺塔,不过当时去妙乐寺塔的是陈明达、赵正之二人,刘敦桢先生因故未能成行。刘先生在其日记中,对妙乐寺塔的结构(应当是听二位研究生描述)进行了初步分析,即得出“疑此塔为唐或五代遗构”的结论。这次妙乐寺塔与建筑名家擦肩而过,固然有些遗憾,但联系到次年抗日战争即全面爆发,则妙乐寺塔在默默无闻中,文物瑰宝免遭日军劫掠,则又该算得上是件好事吧?

  建国后,妙乐寺塔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保护,1960年,县文化馆对塔基进行了砌石加固;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张驭寰、罗哲文、谢辰生等诸多著名建筑文保专家都曾亲来考察妙乐寺塔。1993年,省古建所对该塔进行了全面保护性维修;2001年6月,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瞻望前景

  2007年4月16日,在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旨在保护、研究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非官方学术组织——建筑文化考察组金磊、刘锦标、殷力欣、温玉清、陈鹤、柳笛等一行,参照当年刘敦桢先生河南古建筑考察之路线,在武陟先后考察了嘉应观、普济寺、人民胜利渠首、妙乐寺塔、千佛阁等古今建筑。

  对于妙乐寺塔,他们认为:“……颇为引起本组注意的,却是关于妙乐寺之寺史及其舍利塔渊源的数条史料。初唐诸如释道世撰《法苑珠林》、释道宣撰《广弘明集》等佛教典籍中皆有‘隋怀州妙乐寺塔’的记载,且称之为阿育王在中国为供奉佛祖舍利所建的十九座佛塔之一。由此可知,初唐佛教典籍中的妙乐寺塔,乃阿育王所建十九座真身舍利塔之一,可以想见当年其声名之显赫,规制之殊胜。初唐佛典所记隋怀州妙乐寺‘五级白浮图’与今日所见十三层密檐砖塔的渊源与关联,甚是耐人寻味之处。‘方基十五步’的平面尺度约与今存砖塔相符,极为细密‘侧石编砌’的五级浮屠与今之砖砌十三级塔身却不甚相合,因今日所见砖砌塔身并未有砌石痕迹,故‘以石编之,石长五尺,阔三寸’、‘侧石编砌’之法,皆不得知。史籍所述五代后周显德二年之创建,其晚于初唐佛典之编撰年代近三百年,或可至少推测妙乐寺塔应始建于隋末或初唐,而阿育王舍利塔与更为久远的历史渊源与关联,则须有待来日更为详缜的考证了。”(《豫北建筑史迹考察纪略(二):写在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之三》,原载于《建筑创作》2008.3)

  今天,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充分挖掘妙乐寺塔厚重的佛教文化遗产,打造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正逢其时。我县“八区四路”规划中,将妙乐寺塔景区定位为和谐田园之城,成为全市重点推进的十大文化旅游园区之一。

  现在,妙乐寺塔景区管理中心已经成立,景区规划总面积5.5平方公里,将以妙乐寺塔为中心,形成“一轴、四带、五区”:一轴为贯穿整个旅游区的佛文化主轴线;“四带”为以世界佛博园为主的世界佛博文化展示带、以隋唐风情街为依托的隋唐风情带、以水体为串联的景观水体带和以山体为屏障的山体屏障带;“五区”为入口集散区、妙乐寺区、遗址公园区、隋唐风情街区和佛博园区。

  千年沧桑弹指过,盛世今逢重增辉,佛法但结有缘,福田广种无边,让我们拭目以待,期盼和迎接妙乐寺塔景区的明天!

  (武陟县作家协会推荐)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