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何京辉
“找老冯采访啊,这些天人家正忙着‘鸟枪换炮’,物色奥迪车呢,呵呵呵……”1月13日,得知我们冒着严寒来村里采访鹌鹑饲养大户冯张林,武陟县谢旗营镇冯李村党支部书记冯国祥打趣地告诉记者。
在冯李村,提起冯张林,村民们都称赞他是个致富能人。
见到冯张林时,他正在鹌鹑舍里喂鹌鹑。鹌鹑舍里温暖如春,冯张林红润的脸上满是笑容。“每年春节前行情好,这段时间最提气了!”冯张林一边说一边利索地给小鹌鹑喂饲料。
今年46岁的冯张林有着农民身上固有的朴实,说起话来略带羞涩,但一谈起养鹌鹑的经历,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冯张林年轻时在县城一家国营工厂上班,后来回乡养起了鹌鹑。最初养鹌鹑时,冯张林遭遇了不小的压力,亲戚朋友都不理解。有人劝他说:“家里能过,不养张口货,何必冒这个险呢?咱庄稼人可是赚得起赔不起呀!”冯张林没有畏惧,他认真学习饲养技术,远赴山东、河北考察,最后决定先引进300只种苗试试。小鹌鹑进育雏室后,从喂食喂水到消毒检疫、温度控制,他都亲力亲为。鹌鹑的生活习性、饮食规律乃至粪便的颜色他都一一记录下来,一天到晚连吃饭都在鹌鹑舍里。用他爱人的话说,他对自己的儿子都没这么亲过。最终,鹌鹑饲养试验获得成功。
从1987年开始,这25年时间里,冯张林掌握了一整套鹌鹑科学饲养技术,饲养规模从最初的三四百只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万只。近几年,他还孵化鹌鹑苗,远销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
在冯张林的示范带动下,冯李村现在已有110多户村民养起了鹌鹑,80%以上的人从事与鹌鹑饲养相关的产业。近年来,村里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育种、孵化、饲养、深加工和对外销售一条龙产业链,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如今,冯李村鹌鹑饲养年存栏量达150万只,年收益1000万元。“现在俺村很多农户都开上了小汽车。”冯国祥告诉记者。
“近几年行情都不错,去年俺挣了20多万元,今年春节后价格肯定还会涨。现在家里有一辆五菱之光面包车,年前准备换辆奥迪轿车,也洋气洋气。”冯张林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