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中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王建设:潜心研究添彩杏林
突发疾病得救治 送面锦旗表谢意
您上火了吗?
治支气管哮喘验方
中药煲汤
卵巢癌的中医疗法
优惠政策 给力中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建设:潜心研究添彩杏林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王建设在为患者检查病情。     殷明翔 摄
 
   

  本报记者 朱传胜

  从西医到中医、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市中医院骨伤分院院长王建设对中医有着别人无法体会的情感。谈起我市中医骨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王建设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和难以割舍的情缘。

  工作需要 他走进中医的大门

  1973年,从新乡市一所医学院毕业的王建设被分配到我市新华门诊(市中医院的前身)工作,当时他是一名外科西医。市中医院建院之初,王建设根据工作安排,由外科调入骨科开展工作。

  对于中医骨科,王建设当时就是一个门外汉。为了能够胜任工作,年近而立之年的王建设将年幼的孩子交给家人照看,自己待在医院里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中医骨伤理论、手法技巧、用药经验等。

  “刚开始,我认为中医骨科就是捏捏骨头,其实不然,中医骨科的学问很深,不下苦功夫还真不行。”王建设说,“在中医药这个巨大的宝库里,中医骨伤是一朵奇葩,不仅是因为它在缺乏现代医疗器械与技术的情况下,救治了无数骨伤患者,还因中医骨伤在一些小说中留下了诸多经典情节,比如华佗为关云长刮骨疗伤,正是这样让我对中医骨科技术越来越痴迷。”

  王建设说,中医正骨采取“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使患者免于手术之苦,特别是老人和小儿,耐受力较差的骨折、关节脱臼患者。不过,中医骨科最大的特点则是廉、验、简、便,因此中医骨科技术一直深受患者的欢迎。

  经过多年的学习,王建设终于学有所成,并以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外用自制接骨膏治疗各类骨折闻名于我市。

  中西医结合 他的技术不断提高

  王建设说,为了使患者骨折断端的对位对线良好并固定好,他便采用西医的影像学来查看疗效。如此一来,他肯定会因经常接触射线,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可他全然不顾,一心为患者着想,坚持工作。于是,一些内科医生戏称他为“射线先生”。

  近年来,大量的交通意外、高处坠落等事故使骨科患者的人数增多,疾病谱的改变也促使中医骨科要引进新技术、开展新业务,与时俱进。为此,王建设多次向院领导申请,外派骨干医生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进修学习手足显微外科技术、关节镜技术、脊柱钉棒内固定技术等先进技术。

  在王建设的带领下,该科相继开展了四肢创伤骨折内固定手术、断指断肢再植手术、髋关节置换手术、带血管肌皮瓣转移手术、拇指提升再造手术、小儿麻痹后遗症畸形矫正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摘除术、脊柱椎板减压手术、脊柱结核肿瘤病灶清除术等。

  在开展新业务的同时,王建设不忘嘱咐青年医生一定要发挥中医骨科的特色和优势,倡导整体论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医患合作的治疗方法,将补益肝肾、益气活血、接骨续筋、化瘀消肿等方法灵活应用于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旨在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为患者最大限度减少住院费用。

  1995年,在我省首届中医骨伤学术委员会上,王建设被评为首批委员,在我市,他也是唯一一位;当年,他还被选为我市中医骨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该科被市政府评为首批市重点医疗学科。

  由弱到强 他见证了中医骨伤事业的发展

  王建设说,1976年,市中医院成立了骨科门诊;1982年,市中医院才真正成立骨科,有了骨科病房。去年,该院将两个骨科合二为一,成立了市中医院骨伤分院。30多年来,该院中医骨伤事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过程。

  目前,骨伤分院专家云集、人才济济,专家组多位成员均担任省市级骨伤、脊柱、关节、创伤等专业委员会委员,并引进研究生5名,使得老中青医师人才梯队搭配合理、后发实力强劲;拥有MRI、CT、CR等设备可以满足患者检查之需;配备的三维腰椎治疗仪、骨伤治疗仪、针灸治疗仪、中药离子透入治疗仪、熏蒸床、CPM膝关节功能锻炼治疗仪等一批中医康复器械可以促使患者肢体功能早日恢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王建设的带领下,市中医院骨伤分院先后开展临床科学研究,研发了接骨膏、骨痛消胶囊、炎痛清口服液等专科制剂,目前申报科研成果2项。

  谈及该院骨科的发展壮大,王建设感到非常欣慰。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将市中医院骨伤分院打造成一个集创伤急救、临床、康复、教学、科研五位一体的中医骨伤基地,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再添新功。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