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玲
本报通讯员 王海鹰
诺言:
2012年省定目标是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359套,竣工10000套。
行动:
1月8日,在我市民馨苑小区,53岁的高丽敏正在家里看电视。听说记者采访政府分房子的事,她算是合不拢嘴了:“我丈夫腿脚不方便,家里经济来源靠我一人微薄的工资,生活十分困难,一家三口原来一直挤在单位宿舍里,做饭、洗漱都不方便。因为没有房子,儿子的婚姻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现在,政府给分了50平方米的廉租房,一平方米一个月才收一块钱,条件还好。”记者打量四周,这是一套两室一厅一卫的住房,卫生间里地砖、墙砖、坐便一应俱全。高丽敏高兴地说:“儿子今年就要在这里结婚了!”
让老百姓尤其是社会低收入群体安居乐业,是市委、市政府的目标所在。在大力建设保障房这一民心工程中,我市走出科学规划、政府组织、规模建设、综合管理的新路,使社会低收入群体不但“住得上”而且“住得好、住得乐”,真正实现了低收入群体的安居乐业。
为有广厦千万间,快马加鞭未下鞍。1月8日,尽管室外最低气温已降到零下四五度,可在焦作铁路电缆厂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工地上,依然机声轰鸣,施工正忙。
棚户区大多是50年前“先生产,后生活”的“遗物”,有人形容它是“城市里的农村”。在各级政府、相关单位及建设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低矮、潮湿的棚户区在一年多时间里渐渐消失,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拔地而起。
据了解,去年,我市新开工47个项目、16559套房屋,其中廉租住房项目8个、1047套,公共租赁住房项目23个、7694套,经济适用住房项目1个、94套,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13个、7695套,林区、垦区改造项目2个、29套。截至去年年底,已建成11764套,超额完成省定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目标。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我市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查八看”工作要求,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审联批制度,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扩大配建范围,提高配建比例,明确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对口督察制度和约谈问责制度,有效保证了各类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进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