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这是一个今年只有58岁的男人,但生活的艰辛,犹如他脸上爬满额头的一道道皱纹,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印记。
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慈善的眼神和一直挂在嘴边的微笑,虽身处困境,却依然笑对未来。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这个名叫郑铁锤的男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男人的担当。
1978年,温县温泉镇东南王村村民郑铁锤和本镇东梁所村有轻微智障的张小改定下了婚事,并草草举办了婚礼。张小改的父亲早逝,母亲和弟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智障,在家随其大伯生活。婚后,郑铁锤一边在建筑工地打工维持生计,一边照顾两家农活,照看两家老人。
婚后两年,郑铁锤的女儿来到了这个世界,给这个家庭平添了些许欢乐。然而,女儿出生刚两个月,正在干活的郑铁锤从房上摔了下来,全身多处受伤,出院后因眼骨摔伤严重,只能在家休养,家里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
真是祸不单行,女儿一岁时被查出血管瘤,他东借西借凑了些钱为女儿看病,病情减轻了,女儿的智商却明显低于正常的孩子。
此后,郑铁锤的三个儿子相继出生。正所谓造物弄人,上天并没有垂怜这个弱不禁风的家庭,小儿子也是智障。 但灾难仍接踵而来,父亲因癌症去世,刚送走慈父没多久,两岁多的大儿子却因误服农药中毒再也没醒过来。
欲哭无泪的郑铁锤将血泪和着咽进肚子里,依然毫无怨言地在两家奔波忙碌,默默撑起了两个家。
正当两个家庭在郑铁锤的悉心照顾下日渐好转之时,灾难再一次降临到这个早已一贫如洗、不堪重负的家庭。2002年,妻子张小改突发脑溢血去世,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帮助下,他料理了妻子的后事。
郑铁锤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柱,内心伤心至极。面对一个智障的内弟和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郑铁锤没有丝毫怨言。他常说:“只要自己有口饭吃,就不会让内弟和孩子们饿着。只要我们的家不散,一切就都还有希望!”
妻子去世之后,最大的孩子也不过15岁,郑铁锤只好靠打工挣点微薄的生活费,又当爹又当妈,冬天怕孩子冻着,夏天怕孩子热着,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在牵挂中熬了过来。2009年5月6日,智障的内弟因高血压引起脑出血,在温县中医院住院15天。他将卖地的钱和平常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全部缴了医疗费,竭尽全力医治内弟。瘫痪在床的内弟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他就用手一点一点地抠,每天为内弟洗一大盆沾满屎尿的衣服、床单。
为了照顾内弟和智障的儿子,他再也腾不出时间出去打工了。正当他左右为难的时候,政府没有忘记他,帮他办理了低保,同时给予帮扶,使他有足够的精力来照料这个家。没有后顾之忧的他,每天都要给内弟翻身、擦背,使卧床多年的内弟从未生过褥疮。
为了让内弟能够早日康复,他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家里买不起轮椅,他就自己捡废旧木材制作了一个简易推车,推车上放个破旧的小凳子,每天都搀扶着内弟练习行走,走累了,就让内弟坐在小凳子上歇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终于发生了,他内弟由起初的连迈步都困难,逐渐可以自己慢慢行走;从需要一口一口喂饭,逐渐可以自己拿勺子进餐,这些点滴的进步,无不倾注着他的艰辛和努力。
记者在该村采访时,村民们都说,要不是有铁锤,他的智障内弟早就不在人世了。
在这个贫困的家里,记者留意到,虽然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家电,但洁白的瓷片、一尘不染的地面,仍令人感受到浓浓的家的气息。郑铁锤说:“一个男人,就应该把家收拾得像个家的样子,就应该让家庭成员感受到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