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学典
“这是犁地收割一体机,这是播种机,这是玉米青贮机……”刘长喜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六台农机,言语之间露出自豪之情。
高长喜四十出头,身材不高尽显精干,武陟县北郭乡嘉作村人。从2002年开始“玩”农机,如今已“玩”出了名堂,年收入超过20万元。
“一年就挣这么多钱,当时购买农机时想到了吗?”记者问。
“这做梦也没有想到啊!”刘长喜兴奋地说,“2002年之前,我在农村‘玩’带锯,给别人加工木材,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当时农机也少,尤其是农忙时使用农机要提前排队很不方便,于是,我就想自己有农机了不但可以方便自己,也能为乡亲们服务,还能挣钱,这多好啊,但是当时没钱买啊!我就租借了县农机公司的小型拖拉机第一次‘玩’起了农机。”
谁知这一“玩”不当紧,刘长喜还“玩”上了瘾,不但方便了自已,服务了乡邻,同时还增加了收入。他于2004年筹资6万多元,买了东方红750拖拉机及配套设施,当年便收入近2万元。“玩”了两年后,刘长喜觉得还不过瘾,就又新购了马力更大的东方红900型拖拉机及一台上海50拖拉机,当然,投入肯定是有回报的,当年收入便超过了3万元。
“去年我把机器全部更新了,一共6台,投资近40万元,政府还给补助了10多万元,农民真是遇到了好时候。”刘长喜说这话时显得财大气粗。
“这么多农机玩得转吗?”记者故意这样问。
“你说这话真是问到点子上了,你还别说,刚开始还真‘玩’不转,不过有政府派技术员指导,再加上当时机器小也不复杂,倒还真没有遇到麻烦。现在政府更加扶持培养农机人才,更不用担心了,农忙时会派技术员到地里现场指导,现在冬天农闲时,他们还会抽人进村排查登记农机情况,以便来年更好地对农机进行调控,给我们提供信息,让我们挣更多的钱。”刘长喜心存感激地说。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