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何京辉
春节将至,正值白灵菇收获的季节。1月16日,记者走访了素有白灵菇种植专业村之称的武陟县小董乡磨庄村。
“俺这5亩地建了6个蔬菜大棚,每年净收入6万多元,比种粮食划算多了。”在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村民刘法武的经济账算得很精明。
“今年白灵菇长势好,价格也不错。春节快到了,很多郑州、新乡的客户都找上门来收购,很抢手。”在刘法武的白灵菇大棚里,他的女儿刘建玲提着满满一篮子白灵菇高兴地说。
“俺种白灵菇已经8年了,价格比较稳定,收入也喜人,去年挣了7万多元,家里盖起了小洋楼。”提到自己种菇的历史,刘法武笑得很爽朗。
刘法武告诉记者,白灵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种白灵菇投资小、见效快、附加值高,只要掌握好通风、透光、湿度、温度四大要素,收成不是问题。
在磨庄村,许多村民都种白灵菇,放眼望去,温室蔬菜大棚一个挨一个。据悉,近年来,该县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项目之一,通过示范户带动、党员干部帮扶、远程教育培训等措施,带动300多户农民种植白灵菇,每年生产加工白灵菇1000多吨,产品销往郑州、上海、广州等地,帮助农民增收1200多万元。
蔬菜大棚外天寒地冻,大棚内温暖如春,菇农们正忙着采收白灵菇,磨庄村农民靠白灵菇“种”出了红红火火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