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在河沁交汇处,夏时称覃怀。周初称怀邑。是周司寇苏忿生食邑之一。宣王22年(前806年)属郑国,贞定王24年(前445年)属魏国。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怀县(治所土城),属河内郡。此后486年(自晋止)河内郡郡所在怀县。始皇28年,置武德县,(治所在大城)。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年),析武德、怀两县地设平皋县(治所在北平皋)。
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河内郡治由怀县迁至野王。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武德县并入修武县。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武德县治所迁至大虹桥温村。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皋县入州县。隋开皇16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始设武陟县。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武陟县。隋开皇18年(598年),改州县为邢邱县。隋大业元年(605年),改邢邱为安昌县,(治所大封赵庄)。隋大业二年(606年),废武陟县入修武县,废怀县入安昌县(治所武德镇)。唐武德二年(619年),复怀县。
武德三年(620年),改安昌为武德县,(治所武德镇)。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武陟县,治所在今老城。由于日军侵华的破坏,抗战期间先后辗转在乡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回迁木栾店,解放后,人民政府仍住木栾店,老城士绅一百余名曾联名上书呼吁政府回迁老城,未果,老城至此完成县治使命。老城曾设老城乡,旋撤,并入阳城乡,2006年,撤阳城乡,老城东关并入木城镇,余者并入大虹桥乡。1982年沁河改道,老城遗址成为河道,该城前后存续1361年。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县。此后该县再无大的变化,至今依然。
五代十国时期属怀州,北宋属河北西路怀州,熙宁6年(1073年),废武德县,部分入武陟县,同年,废修武县入武陟县,设修武镇。元佑元年,废镇复县。
金属河东南路怀州。蒙古宪宗7年(1257年),改怀州为怀孟路总管府。元属怀庆路总管府。明属河南布政使司怀庆府,这是怀庆府第一次出现。清属河南省怀庆府。乾隆6年(1741年)河北河务兵备道衙住此县,领三府24县。
民国元年,属府不变,民国二年,废怀庆府,设豫北道,道治由此移汲县。民国三年,豫北道改河北道,民国16年废河北道,县直属河南省民国政府。民国21年,属省第四行政区,民国34年,建三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徐营,后移北小段,属太行7专署,同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小董,属晋冀豫边区太行7专署,同年5月建立武陟两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古樊村,属太行8专署。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撤跨原行政区域之抗日民主政府,建该县民主政府,治所小董,属太行四专署,民国35年抗日民主政府移治韩高城,国民政府住木栾店,民国36年,抗日民主政府回迁小董村,属太行四专署,同年修获并入,6月旋分设,民国37年,县全境解放,民国38年,属平原省,
1952年,平原省撤销,县属河南省。
1982年,属焦作市。
家乡的城池(老城)、城建
武陟古城始筑于唐武德4年(621年),城围长4里,高8.25米,宽3.3米,壕河深3.3米。城设3门,东门曰“临沁”、南门曰“安澜”、西门曰“望行”。北枕沁河大堤,城头建有吕祖坛。明崇祯10年(1637年),改建为砖城墙,清代进行过3次大的维修,最后一年在同治己巳年。城内建有县署衙门、道台衙门、文庙、考场、校场、还有一些达官贵人、候补道、县的公馆、馆榭、私人花园。东关建有火神庙、崔府君庙、法音寺、书院等建筑。城内外多水,有水城船城之说。护城河在城东南角校场一带形成一片湖泊,面积1000多亩。自东门入城,左为考场右为文庙,考场右侧为一自然湖泊,与城外湖泊隔城相连,沿东门大街向西直行与自南门入城大道交叉,这一带有包公馆、白公馆、李公馆等官僚私宅、花园。继续向西左侧便是道台衙门,衙门后侧便又是一湖泊,当地称“道马号”,意即道台衙门饮马之水。由东门南门大道相交处沿南门入城大道向北是商贾民居区,在中段有一胡同, 胡同两侧是关押罪犯的监狱,走完胡同便是县衙。衙署占地100多亩,建有正堂、二堂、书办房、签押房、衙役公房、后院、客堂、侧院、马房等,衙东北又是一约300亩大小的湖泊,称为“县马号”。出县衙向北是一转角,由此可出西门,这一带尽是民居和士绅公馆,此处向西北原为“覃怀书院”,由河北道台朱岐、知县刘德遵、与士绅李昭、宋光临等捐款兴办,后被水淹形成湖泊。湖占地200余亩,与城外护城河相连,这个湖泊是城内最美的湖泊,它的水质清冽,最深处据说5丈有余,湖内除最深处以外,遍生荷花,湖周垂柳依依,青草萋萋、湖内龙族繁多、金鳞游戏,远近野草丛生、野花铺天盖地。真个是:“荷花修竹带青葱,但愿拟家住此中。却忆乡园浑未乏,不知何事厌江东。”“九月荷花五月柳,一弯明月四面风,雨中喜看金鳞跃,纸上王冕画此湖。”小湖还有一个非常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卜柳园”。我想这名字是由来、有出处的,只是已无从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