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容忍历史不完美》
□林宏宇
新年新阅读。2013年1月,马勇老师的新着——《容忍历史不完美》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面市。光看这书名,就觉得深合我脾胃——颇有保守主义的味道!
待看了新书,才发现味道远不止此。它给我的感觉首先是,中国的近代史,终于要回归常识了!
常识化,对中国的近代史来讲,是多么不容易达到的一个高度。因为,它被多重角度的妖魔化已久了。
马勇老师的新作,是解读晚清改革的。我们先来看看,主流话语系统对晚清政府及其改革的妖魔化有几重:
第一,革命话语系统对封建末世王朝的妖魔化。除了某朝某代末年,社会黑暗,吏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老套模式之外;晚清政府比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末世王朝还多了一劫——它要应对西方文明的入侵,所以在老套模式之外,我们又多了一个新的老套模式,那就是顽固守旧,不思进取,落后挨打,且挨打了还不醒,继续迟缓和颟顸。
第二,孙、黄革命党对满洲异族政权的妖魔化。革命党所追求的目标是民主宪政。但这个目标不管是对于祥林嫂、华老栓、阿Q、闰土、九斤老太这样的底层大众来讲,还是对于革命党想发动的各地会党及中下层小知识分子来讲,都未免有些高蹈,所以革命党除了渲染封建专制之恶之外,还渲染民族主义,对满洲异族王朝进行妖魔化。所谓的入关之初满洲人对汉人的杀戮,那是整个中国从古代到近代,改朝换代所不可避免的,根本用不着分什么种族不种族;所谓的满汉不平等,也被夸大化了,与其说满人有特权,还不如说皇亲国戚有特权,这是在中国的任何朝代也都避免不了的现象。事实上,满人入关将近三百年,满汉之间的一体化也完成得差不多了,它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没有任何质的区别!
第三,康、梁立宪党对宫廷政治的妖魔化。中国的宫廷向来是血腥化的。子弑父,弟弑兄的,从来没有消停过。相形之下,倒是雍正的秘密立储制让清政府的权力交接从此相对平和多了。但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的关系,则被康、梁立宪党有意无意地渲染上了几分武则天的唐周色彩——太后是个为了权而不择手段的女人,光绪在太后面前,只能是后妈的孩子,从小受尽虐待,长大没有实权,就是挑个皇后,都没有自由选择权——中国那时候的普通百姓,又有哪家的孩子在婚恋方面可以有自由选择权呢?
马勇老师的笔下,是没有这些妖魔化迷雾的。看他的书,你可以体会到浓浓的温情和敬意,不时地产生心明眼亮的阅读快感——或许这就是大家着史才能产生的力道吧?考虑到今天我们面对西方制度与文化还继续保持一种扭捏之态,那么晚清政府当时的迟缓与颟顸要不要给予一定的理解?太后与光绪的关系,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恶劣,更关键的是,太后不是黑暗与顽固的代表,光绪也不是光明与开放的代表,母子两个是有一定的维新共识的,否则维新根本无由启动,双方仅是在维新的节奏及人事布局上难免会有分歧而已。至于最后十年的宪政改革,更是中国封建制度史上由绝对君主专制向立宪君主制的一种跃进,在这种跃进面前,统治者有所犹豫有所保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据此断定,晚清的统治者根本就没有立宪的诚意,只是历史可以不完美,改革也有缺陷和失误,这在任何时代任何改革都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