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功,我们该如何界定?两则不同的新闻,两套不同的评价体系,在对比中引发我们对成功评价标准的深度思考。
1月22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呼和浩特市一位初一学生,因成绩退步而轻生,由此引发了笔者关于家长对待孩子教育及评价标准中存在的偏差和误区的思考。
而在前一天的《中国青年报》上,一则“2012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揭晓”的新闻中,“中国竞技军团的传统金牌大户——乒乓球队、羽毛球队、体操队等却显得异常落寞”,仅羽毛球队的蔡赟、傅海峰获得最佳组合一项大奖。该新闻指出:“邹凯、李永波失意体坛风云人物评选并非偶然,金牌终于不再是评价最佳的唯一标准!”
一边冷得像“海水”,一边热得像“火焰”,把两个事件放在一起思考,着实耐人寻味。
长期以来,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都将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但却一直被上“名校”、补习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了”等心态所纠结。而学校也在抱怨被升学率“绑架”,课改空间不大。
可当轻生少年的妈妈长跪不起,哭声撕心裂肺地悲痛忏悔: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她绝不会逼着孩子学习,绝不会让孩子非上“名校”不可,绝不会再剥夺孩子的周末……但这一切,悔之晚矣!
对学生教育的衡量,尽管大家都知道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但追根溯源,受应试教育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分数往往成了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质言之,家长、学校对教育观念的误区,在于社会没有给素质教育提供合适的环境。
若以成败论英雄,邹凯和李永波绝不会成为中国体坛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失意者。而在此次评选中,一位评委坦言,评价一位优秀运动员的标准,不再是“金牌决定论”,而是看其是否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是否拥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否有资格成为鼓励青少年奋发向上的榜样。而评价一个竞技项目的标准,也不再看它拿到了多少块金牌,更看重该项目在世界范围的文化影响力及其科学管理水平和团队文化。
诚如斯言,此次评选绝对是一次正能量的传递。它从一次社会对运动员和运动项目的评价标准的改变,形成了一种评判成败的“倒逼机制”,势必会引导人们对“唯金牌论”、“唯成绩论”的价值评价体系进行反思,进而使家长逐步改变对孩子“唯分数论”、“唯名校论”的评判标准,从而培养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但这只是良好的愿望。毕竟,一次评选的“烛火”能否蒸干深寒的“海水”,还在于最终能否实现“星火燎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判断的标准。
一边是令人扼腕心痛的花蕾凋谢,一边是超越“金牌”标准的评价新论。时隔一天曝出两条新闻,足以使我们深思。问题越辩越明,下一步,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