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建明 摄影报道
1月16日上午,博爱县许良镇下伏头学校。
20多年前修建的教室,抵挡不住-7℃的严寒,窗户上的破洞被硬纸片,甚至装胶囊药用的塑料片和冰糕棍补上。室内角落有一个煤炉,由于没有排气筒,夹杂着一氧化碳的蓝烟从蜂窝煤上冒出散发开来,教室内咳嗽声此起彼伏,坐在讲台上批改作业的语文老师于树起站起来,打开破着洞的门,试图把刺鼻的煤气味赶走,而已经头晕恶心的学生刘冬冬则趁机走出来大口呼吸。
这是志愿者冯艳杰在1月16日上午第一次来到这个四面环山的学校看到的一幕。
这是一个仅有17名学生和4名老师的学校,6个年级被分在两个班采用复式教学。冯艳杰在团市委的推荐下,带着自己的志愿者团队来到这个学校考察、捐助。她用袖口捂着鼻子强忍着煤气的刺鼻味走进教室,其他6名志愿者也陆续进来。她们简单地商讨之后便作出决定:出资为学校仅有的两个教室更换密封严实、透光性好的钢塑门窗,为每个教室更换有排气筒的采暖炉一个。
冯艳杰介绍,她们的7名队员均是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焦作分公司的营销人员,这次志愿服务名为“72小时计划”,即在72小时内,志愿者需通过实地勘查,与受助对象深度接触,了解和发现他们的需求,然后经过集体商议制订出相应的救助方案,利用公司提供的1万元资金展开救助行动,为受助者的生活带来改变和快乐。
在与校长王光军沟通后,7名志愿者每人简单地吃了一盒方便面,便立即行动。冯艳杰带着两名队员下山采购门窗、煤炉,其他队员与校长一起联系村民,把旧门窗卸下,打扫卫生。
1月17日,志愿服务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10个定制的钢塑门窗从山下运上来,装上去。经过两天的接触,17名孩子已经和志愿者熟络起来。冯艳杰看到有的女孩子头发乱蓬蓬的,就拿起梳子为她们梳出别致的发型。
1月18日,72小时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天。
两个教室窗明几净,新的钢塑门窗已经安装完毕,室内煤炉火烧得通红,10岁的王月琴把满是冻疮的手伸过去,视线顺着煤炉上的排气筒游走一直看到窗外。
8时30分,上课铃响起,17名学生坐在一个教室里,分成四组。志愿者站在讲台上,打开前夜准备好的盒子,水彩笔、彩纸、油画棒等一一放在讲台上,这让10岁的张倩看红了眼。王光军说,因为条件差,平日里学校上美术课,都是让孩子们拿着铅笔对着书上画,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和美术教学用具,甚至连一套彩色画笔都没有。
“咦?这位同学,你在白纸上画白云?勾个边就行了,怎么还用白色画笔在上面涂啊?”冯艳杰好奇地问张倩。“有白色笔,不用白不用啊?”张倩的辩解引得教室一片笑声。看着张倩拿着画笔爱不释手的样子,志愿者们早已决定把画笔送给孩子们。
绘画课结束后,7名志愿者和学校师生来到学校隔壁的下伏头影剧院,要开联欢会。当志愿者把携带的音响打开,村民们闻声而至。学生们踏着“江南style”的音乐节拍与志愿者一起跳起舞来,他们不规则的舞步立刻引得村民们哈哈大笑。舞毕,在冯艳杰的主持下,17名学生一一走到老师跟前,把自己课堂上学做的彩纸花献给站在台上的5名老师,同时他们也分别收到志愿者临时购买来的电暖手宝一个。
“爱孩子,就要爱他的一切。”61岁的退休教师张克瑞拿着话筒感慨道。已经满头白发的他为这个学校奉献了大半生,虽然已经退休,但还是不愿离开孩子们,仍留在学校帮忙。他说,虽然现在撤校并点,学校已不是曾经拥有200名在校生的大学校,但是哪怕还有一个学生在这里学习,他都会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