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上大学得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首先,在民国上大学得缴报名费。大家都知道,民国没有高考,你高中毕业了想读大学,直接去你想要就读的那所大学报名就行了。报名的时候,你要拿着中学的毕业证书、四寸的半身近照。如果想读的是师范大学或者教育学院,还得拿着你籍贯所在地教育局开具的介绍信。证明手续完备且没有造假后,就可以缴纳报名费。要缴多少钱的报名费呢?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一般就是三五块大洋。例如1930年北大招收一年级新生,报名费就是三块大洋,同一年中山大学招收新生,报名费也是三块大洋。
在民国考大学,是先填志愿,然后再参加体检、笔试和口试,那三五块大洋的报名费,实际上就是体检和买试卷的费用。假如你在体检、笔试和口试这三个环节当中的任何一环败北的话,人家是不会退给你报名费的。
假设你已经通过了某所大学的体检和考试,被录取了,开学那天,你带着行李走进校门,去登记处注册,这时候,你要缴纳学费。各个高校的学费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被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大学录取,第一个学年要缴60块大洋的学费,而如果被清华大学录取,只缴40块大洋就可以了。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在当时都是私立学校,没有政府的补贴,学费很贵。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南开和复旦每年的学费都是100块大洋,比北大和清华贵1倍左右,而同济大学的学费则高达200块大洋,是清华的5倍!
无论是每学年几十块大洋学费的公立大学,还是每学年一两百块大洋学费的私立大学,穷人家的孩子都是读不起的。因为民国时代普通百姓的收入实在是低得可怜。1932年燕京大学的学生在北京颐和园附近的挂甲屯进行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200块大洋,其中光最基本的饮食开销就要花掉105块大洋,加上一些杂费,一年到头最多只能攒下十几块大洋,碰上年成不好的时候还得欠债,供孩子读中学都读不起,何况读大学!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民国文坛大腕,如冰心、茅盾、郁达夫、钱钟书、叶圣陶、徐志摩等,都读过大学,甚至在国外留过学,细究他们的家庭出身,大多非富即贵,至少是中产之家。倒不是说这些名人之所以有所成就是因为家庭出身好,而是说在清末以及民国时代,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有可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931年,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的主笔陶希圣感叹说:“从小学到大学的几层等级,逐渐把贫苦子弟剔除下来,最贫苦的农工子弟们没有受初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升入中学的少数青年,大抵出于中资或富裕的工商业、地主、官僚家族,大学则是所谓的上层社会,即大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产阶级的领域,他们的子弟是最能住进大学的。”
当然也不是说家庭条件不好就一定没有出路。在民国,穷人家的孩子如果考大学,一般会选择师范院校,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以及各省的省立师范学校,都是不收学费的,很多师范院校甚至还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上个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的女生流传一句话:“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意思是说北大的男生暮气沉沉,北京师范大学的男生则大多没有钱,只有清华大学的学生既有钱,又有活力。
在民国所有高校当中,教会学校和医科大学这两类高校的学费是最高的,收费项目也很多。当然了,这些学校收费虽高,校园环境和教学质量也相当优越。
首先是住宿条件好。在北洋政府时期,北大的学生六个人一间宿舍,宿舍楼里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冬天没有热水供应,学生冻得发抖;而身为教会学校的燕京大学,两个人一间宿舍,每间宿舍都配备了浴缸、电话、饮水器和洗衣设备,学校不间断供应热水,每个楼层还都有一个小厨房,嫌大伙房饭菜不合口味的学生还可以在小厨房里自己做饭吃。
其次,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一流的,大多数教科书都用英文编写,任课教师也多为外籍教授。如上海浸会大学,全校50名教授,其中22个是美国人,老师用英语讲课,学生用英语交流,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口语水平高得吓人,只学一两年英语,就能跟老外顺利交流。
李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