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科技·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独立书店要不要网络和咖啡?
林青霞出任台湾文化大使
东南亚发现
126个新物种
北京将出现本土24小时书店
节约是一种美德
大脑不喜欢“受惊”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珍贵照片披露
高建群出版封笔之作
不用电不怕“丢”的“基因硬盘”
央视《新闻联播》首现评论员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脑不喜欢“受惊”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惊奇”的定义是:当意外发生时一种短暂的情绪体验,包括从天而降的喜悦、四处飞来的横祸,也包括无关自己痛痒的惊鸿一瞥。

  对于惊奇这种情绪,美国范德堡大学心理系的研究团队研究认为:惊奇会让我们暂时头脑发昏。“惊奇”的发生会增加一个叫做“额下回交界处”的脑区的负担,该区域被认为执行着协调多种注意,保证多任务顺利进行的功能。因此“惊奇”发生时,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也就出现了。

  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一些意外之事。意外的财富、意外的邂逅、意外的失败,或者意外的苦难。也许你没有意识到,这些意外会让你在以后的生活决策中更加保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心理学家希斯·德马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不断重复进行的赌博游戏中,意外事件发生后,参与者会在游戏中变得更加保守。让人惊奇的是,不只是意外的输钱会让参与者的策略更保守,甚至是意外的赢钱也会让参与者的策略更保守。

  为什么意外的好事也会让人更保守呢?这就要追究到人为什么会产生惊奇之感了。惊奇的产生,特别是在重复的任务和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来源于人们对未来预测的失灵。由此看来,“惊奇”事件的出现可以定义为一种“失败”的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积累,必将导致自我怀疑的上升,让一个人在做决策时变得更加保守。

  并非所有人都喜欢惊喜。当你的惊喜给别人的生活造成困扰时,或者给对方造成压力时,也许就会把对方吓蒙,或者让对方敬而远之。

  北 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