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我回来了。”1月26日,家住沁阳市区的张晓玉,像往常一样驱车近1个小时赶往位于常平乡常平村的公婆家里。同车的还有自己丈夫的三个姐姐,张玉霞、张玉红和张玉玲。
“张家的四姐妹回来了。”邻居杨大妈看到四人下车,无不羡慕地说。
“晓玉不是张家的媳妇么?怎么成了四姐妹?”记者好奇地问。
“媳妇咋了?”杨大妈见记者不解,嗔怪地说:“人家这个媳妇,可是和闺女一样孝顺哩。”
早就等在门口等候的张志成老两口,也笑得合不拢嘴:“晓玉来我们家十来年了。她通情达理,勤恳本分,从来没和我和老伴拌过嘴,红过脸。亲朋邻里坐在一起唠家常,都说我和老伴有福气,娶了一个好儿媳妇啊。”
常言说:“儿子孝顺不如媳妇孝顺。”这一点张志成和老伴有着深刻的体会。
张志成和老伴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子女成家之后,先后到市区工作、生活。儿子玉峰在河南省第八运输公司工作,经常跑长途运输。照顾老两口的重担,就时常压在了儿媳张晓玉身上。
“我这条命,一半就是晓玉救的啊!”张志成老伴说到这,已禁不住哽咽。
二00六年冬至那天,张志成老伴心脏病突发,儿子出车去了。眼看老伴就有生命危险,张志成赶紧给住在市区的晓玉和三个女儿打了电话。二十分钟后,晓玉和大女儿玉霞先到,并以最快的速度将老伴送往人民医院就诊。由于送诊及时,老伴很快便脱离了生命危险。
见到婆婆转危为安,晓玉两眼热泪早已夺眶而出。她拉着婆婆的手说:“妈,是儿媳不孝,在您生病的时候,儿媳不在您身边,让您受惊了。”一句话一个动作,说得老人痛哭流涕。一旁的张志成看到婆媳之间的这份真情,也不由得鼻子一酸。
随后晓玉搀扶着婆婆,和三个女儿、女婿,一个科室挨一个科室的给婆婆检查,直到医生确认病无大恙,悬在大家心上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城里住了几天,张志成和老伴又回到家中。康复期间,晓玉一天几次电话问候,隔天还要回家看望。有了儿媳这份孝心,张志成老伴的病痛也消了九分。
晓玉的本家叔叔张志东至今还记得这件事。“嫂子养病的时候,晓玉是家里最忙的。每次回家,做饭,洗衣服,伺候婆婆喝水吃药,全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我这个本家一点插不上手,倒成了外人。”
还有一件事,同样让老两口记忆犹新。“我们做梦也想不到,晓玉除了孝顺以外,通明事理也是一般人比不上的。”张志成说。
二00七年正月,张志成老伴娘家突遭横祸。老伴唯一的弟弟抛妻舍子撤手人寰。办丧的几天时间里,老伴哭得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晓玉怕婆婆哭坏了身子,几天来一直陪在身边,形影不离,一边陪着流泪,一边劝解。邻里看到此,无不为之动容,不少人说:“晓玉这媳妇真是打灯笼也难找到的啊!你看人家对婆婆多贴心、多知情。”
更为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由于弟弟家里还有一个未出嫁的女儿和一个上高中的侄子。老伴和张志成商量,决定让儿子玉峰拿出5000元资助舅舅一家,以解燃眉之急。这5000元钱,虽不是天文数字,但对于那时的张家来说,也是不易的。
儿子还好说,但儿媳会不会同意呢?老两口忐忑不安。
让婆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晓玉听说之后,当即就赞成了。她拉了一把小凳子依偎在老两口身边,拉着婆婆的手,动情地说:“妈,我们和舅舅是一家人,送钱是应该的,我怎么会有意见呢?再说舅舅在世的时候,对我们有多好。只要你心里好受,再多帮他一些,我也会理解的。”
几句贴心话,说的张志成老伴热泪盈眶。这次哭,哭的不是弟弟,而是对儿媳的感动。
夜里,张志成和老伴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一句话能气死人,一句话又能救活一个人,今天咱晓玉要是皱个眉头,我这心里还不七上八下的。”老伴感慨地说。张志成和老伴都已年近七旬,家里的活还能勉强,附近山上的几分地却早就力不从心了。由于儿子常年在外,张晓玉就用她柔弱的肩膀担承下来。夏种秋收,张晓玉极力维持着一户农家的本分。
“晓玉当过老师,后来又转行做了医生,好歹也算是知识分子。但家务和地里的农活却干得熟门熟路,里外都是一把好手。”张志成和老伴赞不绝口。
记者在街上遇到了脚步匆匆的村民路小东。但一听到张家的儿媳妇张晓玉,他便止不住话匣子。“她那样秀气的人,干活却抵得上男人。在家照顾老人,农忙担粪,掰玉米,推着车山上山下几个来回,身子累散了架也不吭声。”
张志成的几个女儿都不同意别人把晓玉看成她们家的媳妇。“我们一直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妹妹。”三女儿张玉玲说。“平时我们几个一起逛街,别人都以为我们是亲姊妹咧。”一家人笑成一片。
春节将至,喜好书法的张志成又张罗着给家里写几对春联。在给儿子玉峰和儿媳晓玉的对联里,他拟定的上联是“双玉同心兴家业”,下联“爱孙立志做人杰”,横批“二老心愿”。
张晓玉接过老人写的春联,已是满眼泪花。